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自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的嬗變與發展

任昌輝 

2014年12月08日14:5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自媒體蓬勃發展的直接結果就是傳播的碎片化、滾動化、社會化和個人主義的崛起,這使傳統媒介的生產經緯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斷裂。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媒體新聞生產面臨的四重挑戰,接著從新聞生產的具體流程入手分析了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的發展之道,認為傳統媒體應及時把握自媒體賦予的利好,探索與自媒體合作共贏、融合互補的新新聞生產模式,走新聞生產專業化與社會化相融合之路。

關鍵詞:自媒體 傳統媒體 新聞生產

加拿大傳播學者保羅`萊文森提出了當代媒介的“三分說”:舊媒體、新媒體和新新媒體(New New Media)。﹝1﹞他認為互聯網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舊媒介,它們是空間和時間定位不變的媒介。當媒介系統發展到數字時代,呈現出高速進化的狀態,濫觴於20世紀90年代的電子郵件、報紙網絡版、聊天室等是互聯網第一代媒介,也即保羅`萊文森所界定的新媒介。當代最熱門的媒介如博客、微博、臉譜網等則屬於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而自媒體無疑就是新新媒介中最為典型的媒介樣態。

“自媒體”一詞由硅谷著名的IT專欄專家丹`吉爾默最早提出,在一篇題為“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We Media’”的文章中,他指出由於互聯網討論區、網絡日志等機制風起雲涌,許多科技嫻熟的受眾,已經迫不及待卻又自然而然地參與了新聞對話(Conversation),而成為整個新聞產制流程中重要且有影響力的一環,‘We Media’將是未來的主流媒體。﹝2﹞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裡斯威理斯聯合提出的“We Media (自媒體)”研究報告,報告對“We Media (自媒體)”下了嚴謹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3﹞簡言之,自媒體即普羅大眾通過私人化的現代化傳播平台自由地傳遞和分享信息。

當下自媒體蓬勃發展的直接結果就是傳播的碎片化、滾動化、社會化和個人主義的崛起,這使傳統媒介的生產經緯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斷裂。自媒體這一“新新媒介”開始躋身至新聞場域,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構成了不小的挑戰,這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其更大的挑戰在於對傳統媒體單向封閉化的新聞生產的解構(大眾憑借著自媒體得以在新聞搜集、報道和傳播過程發揮主動作用)和對整個信息傳播環境的變革。總而言之,傳統媒體因自媒體的勃興而陷入了面臨諸多挑戰的嬗變格局中。

一、傳統媒體新聞生產面臨挑戰的嬗變格局:

挑戰一:個人傳播時代的來臨

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的一般傳播模式是先由大眾傳播機構根據最大多數法則生產出相應的新聞產品再通過分銷渠道傳遞給受眾,傳播機構主導著信息的流向與流量,而大眾身處這種缺乏互動交流的傳播結構中,被迫取消了意見的表達權,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新媒體的發展補償了傳統媒體某些方面的不足,賦予了大眾某些受限的傳播權利,比如大眾可以在紙媒網站發表評論,可以定制個性化信息,但並沒有真正賦予個人創造並傳播的權利。而自媒體的勃興則帶來了傳播渠道的激增以及賦予了個人自由言說傳播的權利,傳媒機構的渠道霸權被徹底打破,以往沉默的大多數藉由自媒體平台得以自由地言說,這預示著民間話語體系的崛起和個人傳播時代的真正來臨。

傳媒組織是社會信息流通機制的中介結構,新媒體尤其是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的發展打破了這一傳播結構,信息的發布擴散權得以下移,“人人都是傳播者”顛覆了以往傳媒主導的傳播格局。比如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微博直播薄熙來庭審就令傳統媒體尷尬不已,傳統傳播模式是法院先將審理過程及結果通報給傳統媒體,再經由傳統媒體傳播出去,而此次薄熙來案濟南中院卻取代傳媒直接成為新聞信息源,濟南中院通過其官方微博直播薄熙來案的審理情況,大眾直接通過微博實時獲取庭審信息。

挑戰二:全景傳播時空的建立

杜駿飛教授針對網絡時代的新聞實踐的變遷提出了“全時化”新聞這一觀點。“全時化”新聞的實踐特征在於:全天候隨時服務,不分晝夜,按需供給﹔它強調快速發布(以秒為單位),高頻度更新(以分為單位),重復,綜合(主題鏈接)和移動(超文本閱讀),使得受眾對於新聞的接受更具有歷時性和歷史感,而與此同時,“受眾主動式”的深度優勢亦展現無遺。﹝4﹞雖然這種“全時化”新聞生產強調以用戶(新聞消費者)為導向進行新聞生產,具有人本特質,但這種新聞觀定義下的消費者仍是信息的單向接受者,這顯然不符合自媒體時代下的消費者開始自生產的新聞實踐,因此,“全時化”的新聞生產模式亟待升級為全景傳播。

“全時化”新聞觀對應的是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消費的實踐需求,隨著自媒體這種新新媒體的勃興,“全時化”新聞實踐得以深化,“當下,傳媒業在新聞報道時效性和完整性上的激烈競爭,使新聞從過去的“最近發生的事實”變為“正在發生的事實”,新聞報道也由過去的一次性採集完成,變為現在的動態採寫、實時更新。”﹝5﹞自媒體更是在此基礎上建構了人人參與的全景傳播時空。有研究者認為全景化報道是指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動態化、全方位的展示的一種新聞報道形態。自媒體的介入促進了新聞生產主體的多元化,彌補了傳統新聞生產機構在時空維度下的缺失(如記者不能第一時間趕往突發事件現場),新聞生產進入了全景化、全時空實踐的新時代。

挑戰三:多維傳播格局的形成

在前互聯網時代,報紙、廣播、電視在相互競爭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信息傳播格局。傳統媒體掌握著信息大范圍傳播擴散的壟斷權力,大眾由於傳播渠道的匱乏而無奈成為沉默的大多數。而隨著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迅速崛起,麥克盧漢所預言的“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的傳播圖景得以實現,從多元傳播渠道到多元內容傳播,再到受眾的多元分享傳播,新媒體及新新媒體以“去中心化”的姿態挑戰傳統媒體信息傳播主導者的地位。大眾傳媒機構所主宰的傳播霸權時代已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多維傳播格局的形成。

信息的多維傳播格局不僅僅是指新聞報道的多平台甚至是全媒體傳播,如傳統媒體通過紙媒、廣播、網站、自媒體等平台傳播信息﹔也泛指媒介組織、政經組織及普羅大眾等個人或組織進駐自媒體后所形成的混沌化的多維傳播格局。而自媒體所具有的傳播效能取決於個人或組織的傳播意願和傳播能力等因素,一段廣為流傳的關於微博影響力的比喻就形象地闡述了自媒體的傳播效能,“粉絲超過100個,你就是本內刊﹔超過1000個,你就是個布告欄﹔超過1萬個,你就是本雜志﹔超過10萬個,你就是份都市報﹔超過100萬個,你就是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就是知名電視台﹔超過1億個,恭喜你,你是CCTV。”因此,自媒體傳播時代也是泛傳播時代,帶來的是傳播主體多元傳播效果不確定化的多維格局,這是典型的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征,傳統新聞機構應及早適應這種混沌多元的傳播時代。

挑戰四:觀點傳播時代的到來

自媒體賦予了大眾前所未有的傳播權利,以往被忽視的個體的聲音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凸顯,也宣告了眾聲喧嘩時代的到來。大眾不僅利用自媒體傳播個人生活工作類信息,而且熱衷於參與公共事務,熱衷於利用自媒體發表對社會熱點和公共事務的觀點意見。傳播通路的激增和個人傳播時代的到來帶來的必然是意見的多元雜陳,這對傳統媒體所主導的“輿論一律”不啻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與此同時,觀點多元對傳統媒體而言也是機遇,“在資訊海量、觀點雜陳的世界裡,人們在豐富性的謎亂中有一種追求秩序與意義的強烈需求。因此,高度決定價值,思想決定影響力”。﹝6﹞也即新聞機構應抓住這種機遇為大眾解疑釋惑,指明方向,不僅在資訊的選擇整合層面為大眾提供事實判斷,更要在資訊的解讀分析層面提供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觀點)不能僅僅由傳統專業評論人完全主導,也應引入非專業人員自生產的微評論,專業評論與微評論結合相得益彰。事實上,這種觀點、評論編輯模式如今已被紙媒所廣泛採用。

二、自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發展之道

傳統媒體所面臨的嬗變格局無疑對其新聞生產實踐產生了革命性影響,這種革命性影響所帶來的沖擊與解構將是全方位的,包括報道題材內容的選擇、文本寫作模式的革新、信息組合方式的變化、報道組織機構的重組、新聞工作者視野與能力的拓展等方面。本文擬從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的具體流程入手探討其發展革新之道,即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的五大環節:新聞線索搜集、新聞採訪、新聞表達、新聞信息整合、新聞信息發布。

面對自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應及時把握自媒體賦予的利好(信息源、實時傳播、擴散傳播和互動交流),探索傳統媒體與自媒體合作共贏、融合互補的新聞生產模式,走新聞生產專業化與社會化相融合的發展之道。

(一)新聞線索搜集層面

在新聞線索搜集環節,新聞工作者在繼續提高自身新聞嗅覺的基礎上,應構建更加開放化的新聞線索搜集對接平台。具體到自媒體而言,自媒體正成為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重要新聞源,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新聞線索﹔自媒體打破了時間地理局限,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助力。從某種程度而言,自媒體成為傳統媒體的延伸:傳統媒體囿於人力物力所限,不能對相應區域實現全時空覆蓋,而自媒體的勃興猶如將傳統媒體觸角延伸到整個社會肌體。如在2011年“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中,微博成為事故最早的信息來源,網友“Smm_苗”因為最早發布微博“預警”,又陸續發表了數條她在事故現場的目擊圖文記錄而受到網友的關注,成為了傳統媒體報道的重要信息源。

面對這種全民傳播人人爆料的傳播態勢,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應建立傳統媒體與自媒體間的互通機制。但從自媒體中挖掘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或有效話題,並藉此實現深化,這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新聞發現力與轉化力。此外,自媒體上良莠不齊的信息也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辨別力,傳統媒體因追求時效性而疏於求証傳播虛假新聞的事例俯拾皆是,如在今年7月,央視、新華社和中新社等知名紙媒的官方微博紛紛轉發了一條“今天是諾基亞的最后一天:致敬”的新聞,但事實上這只是一條傳播已久的網絡段子,這反映出我們的專業媒體常常缺失最基本的新聞辨別力與求証力。因此,新聞工作者既要積極利用自媒體搜集新聞線索,也需更加審慎地把關鑒別。

(二)新聞信息採訪層面

新聞報道成敗的關鍵在於新聞採訪調查的扎實與否,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自媒體時代仍需恪守現場原則,深入新聞現場進行採訪調查。自媒體的勃興也為新聞工作者的採訪調查提供了諸多利好,如“通過社交網絡邀請公眾參與,獲取更豐富的事實性信息,完成深度調查﹔通過互動平台和各種社會化媒體盡可能地獲取觀點性信息”。﹝7﹞著名記者鄧飛、王克勤經常利用微博尋求事件知情人進而獲得採訪機會。此外,自媒體中異常豐富的專家資源也為新聞工作者採訪提供了機會,記者通過對專家的採訪能增加新聞作品的深度和廣度,能更深入地挖掘新聞的潛在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媒體為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採集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甚至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重要事件記者不在場或不能第一時間到達新聞現場的缺憾,但新聞工作者仍應審慎對待自媒體中受訪者所提供的信息,這是因為自媒體用戶因視角不同、媒介素養缺乏等因素致使其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觀性往往大打折扣。對此,新聞工作者應遵循專業范式,採訪多方信源,爭取多層次全方位客觀真實地呈現新聞事實。

(三)新聞信息表達層面

在自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除了要恪守真實、准確、客觀等新聞專業要求外,在新聞表達的內容與形式層面都應與時俱進有所革新。在形式層面,新聞記者可借用微博體裁進行報道,如在2011年6月,新華社“中國網事”欄目播發的首篇微博體通訊《“向革命前輩借點勇氣吧!”——互聯網領軍人物眼中的“紅色奮斗” 》碎片式地記錄了網絡領軍人物的“紅色隨想”,在網上引發熱議。

在內容層面,自媒體的第一手消息和原創內容為新聞文本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新聞素材,比如南方人物周刊在其報道的《王功權:私奔歸來》一文中,將王功權私奔的微博作為重要線索與素材進行了援引。此外,自媒體時代微內容的威力也得以凸顯,新聞“短些,再短些”的報道要義也重新得以重視。在自媒體微內容盛行的時代,新聞工作者應精心安排結構、提煉主題,借鑒西方新聞界的斷裂行文法,爭取通過有限的版面時間可視化地呈現更為豐富的信息。

(四)新聞信息整合層面

自媒體的勃興對傳統新聞生產下編輯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能力提出不小的挑戰。編輯人員需提高專業素養,擴大視野,應具有“對繁雜而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對嘈雜的社會輿論進行平衡與引導的能力”。﹝8﹞尤其在信息海量、觀點多元的自媒體時代,編輯更應提高其辨別力和整合力,善於選擇和重組碎片化信息,善於整合各方信息進行深度加工,為公眾認知事實、判斷分析提供充分平衡的資料。

具體到新聞信息整合的操作層面,編輯應重視自媒體中的碎片化信息(公眾對事件的爆料、對新聞的評論、對報道的反饋等),將之整合為“完成文本”,如可將自採新聞與公眾自生產的信息以“報道加鏈接”形式予以充分整合,紙媒上的長篇報道與公眾的微評論相結合的報道方式使新聞報道版面語言的節奏感更強,也符合快節奏時代下大眾淺閱讀與快閱讀的需求。此外,伴隨著傳播終端的多樣化趨勢,編輯人員應更加重視用戶的閱讀體驗,針對不同終端不同人群進行相應的信息整合,制作成適宜的新聞產品,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情境下的信息消費需求。

(五)新聞信息發布層面

出於競爭需求,傳統媒體紛紛在自媒體平台開設賬號,如在微博上開設官微,通過微信建立公眾賬號等,這是傳統媒體面對受眾新信息消費趨勢的應然舉措。“從公眾獲取信息的需求看,對重大、突發事件,往往渴望第一時間獲知事實,消除對環境的不確定性,然后伴隨事件進展,逐步深入地了解其原因、背景及幕后”。﹝9﹞這就要求傳統媒體改變其單次性、封閉式的信息發布流程,形成動態循環且具有聯動效應的信息發布流程。如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傳統媒體應第一時間通過自媒體平台傳遞即時信息,並根據受眾反饋隨時滾動更新,滿足大眾對時效的需求,然后再通過綜合整理為公眾提供深度解析。

在自媒體時代,新聞產品不僅具有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價值,亦有社交層面的附加價值,自媒體中的社會關系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力,推動著內容的生產與傳播。基於關系資源的內容傳播往往能達到傳播的最大效能,因此傳統媒體應重視與大眾的關系建構和及時互動。這就提醒新聞機構應加強與公眾的互動,重視公眾的反饋。

三、結語:

自媒體的勃興使得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陷入到時時面臨挑戰的嬗變格局中。身處這種嬗變格局中,傳統媒體作為專業化的新聞生產機構依然具有無可取代之處,如擁有專業化的採編隊伍,豐富的人脈資源和作戰經驗,在大眾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公信力等。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亦不可忽視自媒體革命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自媒體所具有的社交化、開放化、即時性的傳播優勢也是傳統新聞生產機構應學習借鑒之處。總之,傳統媒體唯有揚長避短,走新聞生產專業化與社會化有機相容之路才能在信息傳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作者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3]羅斌.網絡自媒體研究[D].甘肅省蘭州市: 蘭州大學,2009.

[4]杜駿飛.網絡傳播概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5]劉濤、王宇明.新媒體背景下全景化新聞報道探析[J].今傳媒,2013(1).

[6]喻國明.中國傳媒業30年:發展邏輯與現實走勢[J].青年記者,2008(2).

[7][8]蔡雯.走向專業化與開放性相融合的新聞傳播—試論社會化媒體影響下的新聞業務改革[J].國際新聞界,2012(9).

[9]張志安.新聞生產的變革:從組織化向社會化—以微博如何影響調查性報道為視角的研究[J].新聞記者,2011(3).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