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全媒體時代下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趨勢研究

萬俊杰

2014年12月08日16:1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全媒體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國電視媒體需要重新認知,電視新聞節目作為電視媒體的發展重心,在題材選擇、內容設置、敘事手法、編排理念、傳播方式等方面積極融入全媒體思維,做到內容為王,提高競爭力﹔品牌至上,拓展影響力﹔融合共贏,提升傳播力﹔轉變思維,打造創新力﹔科學監管,保障公信力,從而激發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潛力。

關鍵詞:全媒體 數字化 電視新聞 發展策略

一、全媒體時代的來臨

如今,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媒體及媒體終端,我們已經迎來了一個由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融合,信息自由共享、交流互動的 “全媒體時代”。

全媒體時代以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前提,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微博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利用、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實現跨媒體合作和媒介融合,從而更好地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話語權,不斷提升媒介素養和傳播效果。

全媒體是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全媒體化不僅是一種新聞報道形態,它還是媒體在業務運作的整體模式和策略上的思想變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將實現融合,構建大傳媒的信息傳播、互動、服務平台,傳統媒體在全媒體化時代應提前謀篇布局。”

二、全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節目的角色定位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全媒體時代到來的時候,電視新聞節目的報道內容、生產方式、傳播渠道、受眾需求和管理格局都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重新審視電視新聞節目的角色定位。

(一)電視新聞節目的生產

在電視新聞生產的整條流水線上,從生產前新聞線索和新聞素材的選擇,到前期節目的策劃和採訪,再到后期節目的編排和制作,要考慮全媒體化的節目生產,深度整合電視台節目資源,逐步實現電視與新媒體在節目存儲、媒介管理方面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二)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

如今,新媒體的涌現,數字技術的發展,受眾需求的轉變等正在悄然改變著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理念,信息從單向流動向多向、立體、全方位互動,互動由“技巧化”向“體驗式”轉變。電視新聞節目需要樹立全新的傳播理念和發展思路,針對受眾的個性化信息需求,構建面向全媒體的大播出平台,實現跨媒體、跨終端的節目分發和傳播。

(三)電視新聞節目的社會責任

電視新聞節目在全媒體時代,社會責任的擔當不容忽視。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所在,電視新聞節目除了新聞的真實性以外,還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平衡社會倫理和職業道德,商業訴求和人文精神,新聞價值和社會效益,增強使命感、光榮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全媒體時代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的流行,新媒體的傳播,使得受眾的生活方式、藝術體驗方式、審美體驗方式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給電視新聞節目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新聞內容的豐富多元

現在,電視新聞節目越來越多,專業的新聞頻道不斷涌現,使電視新聞可以按收視對象進行細分,然后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創辦不同類型的新聞節目。

電視新聞節目中大量地融合報紙、廣播、互聯網、手機、微博等的內容,既有報紙的解讀,廣播現場連線,又有網絡論壇的互動參與,更有手機視頻直播,微博播報等內容,打造多向度、多視角的節目內容。

2011年 7月 23日,甬溫線兩輛動車在溫州境內發生追尾事故,溫州市廣播電視台進行了現場直播。直播中對衛星車實時信號、記者現場報道、電話連線、微博播報、視頻等各種資源進行靈活運用,現場感強,節奏快,內容豐富,真實全景式展現了 “7·23”動車事故大救援的全過程,突出表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

(二)傳播方式的雙向互動

新媒體的出現為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提供了可能。新媒體能使受眾更好地互動交流,受眾具有更多地選擇性和主動參與能力,短信、電話、網絡、微博等為觀眾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的空間,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方式實現了單向線性傳播向雙向互動傳播的跨越。觀眾從以前單方面接受信息到現在的積極參與互動,表達意見。比如現在大多數電視台都設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開通了官方微博,網民和觀眾可以在論壇、微博上即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電視新聞節目在直播過程中設置參與話題,觀眾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話題進行討論,並直接與節目的制作者、主持人和嘉賓進行交流,真正實現了電視新聞節目的雙向互動。

(三)報道方式的社會參與

一般說來,拍攝電視新聞是電視記者的專業工作,因為普通人既不懂攝像技術,又沒有拍攝機會。現在,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攝像技術的普及,特別是DV出現后,影像拍攝者由專業人士擴展到普通大眾。

每一個新聞現場的目擊者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報道者,向受眾自主發布信息。報道新聞不再是記者的專利,觀眾拍攝的新聞素材也常常出現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比如遼寧電視台都市頻道最具盛名的民生新聞《新北方》還採用了DV通訊員的模式。河北電視台的《三農最前線》是一檔以農民為服務對象的新聞資訊欄目,2011年4月22日播出的《三農最前線》有一版塊《俺們村的老三哥》就是讓普通百姓走進熒屏,當“主播”、播報身邊發生的新鮮事,形式新穎、貼近生活,增加欄目和觀眾的互動。

(四)直播的常態化

直播的基本功能是同步展現新聞現場,直播最具電視特性和魅力。正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創始人特德•特納所說,“即使到了世界末日,CNN也要直播到那一刻。”

我國電視新聞直播始於對重大新聞事件進行直播,而非消息類新聞的常態化直播。1997年,中央電視台直播香港回歸,2001年鳳凰衛視直播美國“9•11”事件,2003年,中央電視台直播伊拉克戰爭,2006年,東方衛視直播青藏鐵路開通,這些都是對重大事件的直播。在當時,直播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新聞事件報道本身,還在於頻道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中央電視台、四川電視台、上海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電視媒體紛紛開始了全天候的特別直播報道,報刊、廣播、網絡、手機等其他媒體,對災情的報道也實現全方位直播。“汶川地震”報道是我國新聞發展歷程中的一座裡程碑,它改變了先前直播的奢華之風,使新聞直播走上了小型化、常態化的道路﹔它也改變了先前直播的預置靜止狀態,把直播投向了突發、變化、不可預見的新聞事件上。

在當下的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直播的一大特點就是以現在進行時的姿態與新聞事件同步,這種直播應當是大量的、日常化的,一方面以聲畫文字優勢充分彰顯直播的魅力,另一方面極大地強化觀眾的參與和互動。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不再是盛大的節慶活動,不再是奢華的直播報道,而是新聞直播的常態化。

四、全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策略

全媒體時代為電視媒體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的刺激下重新認知,發掘自己的優勢,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電視新聞節目作為我國電視媒體的發展重心,在題材選擇、內容設置、敘事手法、編排理念、傳播方式等融入全媒體思維,實現精彩呈現。

(一)內容為王,提高競爭力

“內容為王”是電視媒體生存發展的根基,優質內容正成為電視新聞節目爭奪的核心資源,隻有在新聞報道的內容上下工夫,高舉內容為王的旗幟,才能打造特色鮮明、定位准確、制作精良的品牌欄目、精品節目,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中央電視台《新聞直播間》是一檔8小時開放窗口的直播類新聞節目,《新聞直播間》定位於“消息和直播報道”,“時效”和“現場”是其標志性特點。比如2011 年5月2日上午,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擊斃。《新聞直播間》在消息傳出后十分鐘即開通特別直播窗口,第一時間與央視駐美國記者電話連線,央視駐伊斯蘭堡記者兩個小時后抵達現場,為《新聞直播間》帶來現場直播報道﹔《新聞直播間》 還啟動特別報道編排,演播室請進同聲傳譯及時編譯CNN等國際媒體的最新報道﹔《新聞直播間》在及時播發最新消息的同時,編輯制作了《本·拉登最后三次“現聲”》、《本·拉登十年來的“藏身地”》等多條新聞背景,並邀請國際問題評論員提供深入分析。直播報道內容豐富,懸念重重,節奏鮮明。

(二)品牌至上,拓展影響力

一個成熟的品牌具有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三個特征,一個品牌形象建立之后,需要不斷提高品牌的“三度”來強化和鞏固其地位。

電視新聞節目的品牌塑造,需要從節目定位、主持人、節目運作方式三方面著手,首先節目定位要精准,明確節目的對象化受眾群,了解所服務的對象需要的是什麼,還需在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和發展中自覺調整。其次是品牌主持人的打造,品牌主持人是節目凝聚人氣、增強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有利於培養觀眾的節目忠誠度及觀眾和節目的約會意識。再者是獨特的節目運作方式。節目策劃與節目運作對品牌提升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南京零距離》的成功更大程度上來源於其獨特的運作方式,特別是在足夠空間裡主持人展現出來的個性化主持,以及將對新聞的點評穿插在串聯詞中的手法,直率、真摯,真正對觀眾及社會風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三)融合共贏,提升傳播力

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指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擺脫了必須按固定節目表收看電視的束縛,在任何時候都能從互聯網甚至移動通訊工具中獲得自己喜愛的節目內容,人們的的信息接受方式和收視習慣發生了明顯而深刻的變化。2010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推進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這為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和共贏注入了活力。新媒體應抓住這一契機,實現從單向傳播向雙向交互傳播轉變,從單一終端向多終端轉變,走多媒體綜合集成的發展道路。

新的傳播技術、新的傳播手段和新的傳播理念,給電視新聞節目帶來了新的機遇。電視媒體充分把握和利用新媒體,突破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生產方式,增強互動、共享、分享等功能,在傳播過程中能夠讓觀眾體驗個性化、互動性、參與性、融合性等新媒體的特點,電視新聞節目將產生強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四)轉變思維,打造創新力

網絡、手機、微博等傳播載體給電視媒體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而創新是電視媒體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媒體獲取活力的必經之路,創新力決定競爭力,沒有創新能力的媒體是不能適應如今這個大環境的。”

電視新聞節目遵循傳播規律,與新媒體相結合,創新思維,更新其內容和形式,才能夠得到較為穩定長久的發展。第一、在內容選題、敘事方式、資源開發上開拓創新。手機短訊、網絡視頻、微博評論,信息大都是簡單的、片段式的、表象性的,電視工作者要有時代觀念、全局視野,做好新聞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在深度挖掘上有所作為,賦予電視新聞節目權威性和專業性。如“小悅悅悲劇”引起全社會的強烈反應和激烈討論。廣東電視台的《630新聞》圍繞“小悅悅之死”,通過“解剖丑陋”,以“喚起全社會的警醒和行動”,並通過播發大家熱心救助順德男童的新聞,說明社會不僅隻有丑惡的一面,更有真、善、美的一面。隨后配發短評《小悅悅帶走的僅僅是她的生命嗎?》,進一步進行反思,並旗幟鮮明地提出:捍衛道德心靈和精神文明,從我做起。道德的重擔不是壓在個別“冷漠”者身上,而是要每個人主動分擔。第二、在節目形式上進行創新,吸引受眾。電視新聞節目嫁接新媒體,強化節目和觀眾的溝通,讓觀眾通過短信互動平台、網絡BBS論壇、微博即時評論等途徑參與到節目中來,最大程度的實現與觀眾的互動。比如浙江衛視的《晚安中國》就是通過女主持人跟觀眾進行朋友式聊天的方式, 將新聞事件娓娓道來,選取當天的新聞熱點,通過網絡平台、名人博客、熱門論壇網友點評等對同一事件進行不同視角的解讀。

(五)科學監管,保障公信力

強化安全意識也是電視新聞節目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新媒體的介入,一方面為受眾提供了更為個性化的新的自由交流空間,另一方面也為節目的安全播出和日常監管提出新的課題。電視新聞節目在信息採集、內容選擇、編排制作和節目播放的各個環節的實時監控,做到嚴格把關、科學監管。

1.防止播出事故。 近年來,播出中的重大失誤不斷出現,“補妝門”、“哈欠門”、“口誤門”等一系列大錯小錯出現在電視新聞節目中。 如2012年5月7日晚,中央電視台《24小時》節目中女主播一時口誤,將“黃岩島”說成“菲律賓”,稱“菲律賓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菲律賓擁有不可爭議的主權。”

2.防止“泛娛樂”傾向。看一個節目是不是過度娛樂化,要看其最終傳播效果,是主題積極、格調健康,能夠振奮精神、愉悅身心,還是以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視率為主要目的,追求淺層次情感宣泄和快感滿足。 電視新聞節目在鼓勵創新,嫁接新媒體的過程中要防止在節目中添加或滲進娛樂元素,要始終堅持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風。

電視新聞節目重大事件不缺位,熱點問題不失語,輿論引導不失當,科學監督不越權,惟其如此方能牢牢掌握話語權,保障媒體公信力。(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注釋:

劉長樂:《全媒體時代的思維轉變與戰略實施》,《中國記者》2011年第5期。

高曉紅:《電視直播報道常態化的重大進步》,《現代傳播》,2008年第3期。

趙璐:《全媒體時代媒介品牌的創新與維護》,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44110/213990/15331000.html。

曾志華:《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第108頁。

朱虹:《新媒體十論》,《人民日報》,2010年7月30日。

王求:《推進整合 積蓄實力——為建設一流的現代國家傳媒機構而奮斗》,《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第2期。

石曉峰:《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創新之法》,《新聞窗》,2011年第1期。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