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趙子忠:媒體融合發展要高度關注新聞引導戰略

2015年05月18日16:5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人民日報社編撰的《融合元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4)》今天正式出版發行,《報告》的出版座談會在人民日報社舉行。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出席座談會並講話,以下是發言全文:

大家好,我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感謝人民日報社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把我們研究心得做一個匯報。

我們在去年中央布置了媒體融合的指示之后,我們傳媒大學成立了一個媒體融合研究中心,我們現在主要研究的課題大約在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戰略性創新,因為我們覺得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或者2015—2020年期間,報業集團、廣播電視、通訊社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時期,這五年是媒體融合非常重要的戰略的階段,這個階段戰略性的創新決定了媒體融合的速度和深度。

第二個我們研究的方向是媒體融合的評估,因為從報社也好、廣播電視台也好,做了非常多的媒體融合的嘗試,這些媒體融合的嘗試非常有意義,但是對這些媒體融合總要有個評估,哪些更好,哪些更差,這個還是要有基本的評估標准,同樣對於國內的媒體融合的體系來講,也需要一個更為客觀和標准的評價體系,來看待媒體融合的進度。

第三個我們研究的方向是技術創新的集群。對於媒體融合來講我覺得傳媒機構做了非常多的技術創新,同樣外部也有大量的技術創新,如何對於這些技術創新的集群給予需求上的指導和理論上的指導,也是我們大學重要的工作。

對於上述媒體融合研究的重點,其中我認為有一個點非常重要,那就是新聞。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新聞引導戰略,那麼提出這個理念的原因比較簡單,因為95年的時候,我在傳媒大學,那時候是廣播學院學習新聞的時候,我就在學什麼是標題,什麼是導語,什麼是正文,什麼是結語。由於廣播學院的特殊性,我們還學了電視新聞的制作,怎麼做片頭,怎麼剪片子,怎麼做出來。在95年我們叫多媒體記者,但是在隨后的20年,我的學生也不斷在發問,我們這個新聞到底應該怎麼學,應該學什麼,學習哪些變化的東西,所以在媒體融合這個裡面,我們對新聞引導戰略給予高度的關注。

談起新聞引導戰略,我覺得過去的十幾年,我們一直在做的是渠道和終端的追隨戰略,為什麼提渠道和終端的追隨戰略?其實本身終端就是計算機化的過程,而渠道就是網絡化的過程,過去這十幾年我們一直沿著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的發展,我們最早對PC終端非常重視,因為計算機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我們接觸到的一個新媒體。到了07、08年之后,隨著手機的PC化,就是手機計算機化以后,於是我們迎來了移動互聯網的革命,於是大家開始跟隨手機這個終端的步伐,同樣在廣電做了十幾年的電視,其實一直致力於把電視機計算機化,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渠道的戰略,於是我們很多新媒體的發展,是追隨著PC屏、追隨著手機屏,可能以后更多的半終端的屏就發展起來。

以我們傳媒大學為例,我們在廣電,在2002年之前我們做的電視台內的,從02年大約到2012年在做有線電視的數字化,大概花了十年時間,然后做了CMMB,就是想把廣播電視的信號放到手機上去的體系。再之后,我們參與了直播衛星,衛星網絡的體系,我還參加了NGB這樣的網,所以過去十幾年我們參加了廣電的四個大的工程,這個工程推動了整個內容,我們廣電內容從有線電視到衛星電視到互聯網電視的發展歷程,同樣我們也參與了電信很多的業務,在電信裡面參與了手機報、手機雜志、手機電視等等這一系列的發展的建設過程。對於互聯網領域從最早的綜合門戶到搜索引擎、到電子商務、到社會化媒體,以及2008年之后的移動互聯網的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的發展,這是重要渠道和平台的拓展,在我接觸的傳統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我覺得過去十幾年,我跟包括人民日報社,包括新華社,包括中央電視台,包括國際廣播電台等等,其實一直是沿著這條路線在往前發展,我們做了手機報、手機電視,我們從報業延展到廣播、電視,我們把門戶網站、把微博、微信、客戶端都做了,這就是我認為的原來的渠道和終端戰略。

在這個戰略中,傳統媒體廣大的同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然后嘗試了各個渠道的布局,直到現在我們還在追尋4G,我們還在追尋可穿戴設備,我們還在追尋寬帶的IPV6,等等這些新一代的網絡和終端的拓展的路數。在這個過程中,我經過反思,在這個改革中,我們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競爭的問題,我覺得對這個戰略模型要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在過去十幾年,我們對終端和渠道不斷的模仿、追逐和追隨的過程中,我覺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實現用內容,或者更確切的講用新聞的新業態,來引導這些渠道和終端,而不是盲目的追隨,我們可以在這些終端或者渠道上進行創新,這種追隨戰略對於下一步的發展可能需要進行。

那麼在下一個新聞引導戰略裡面我們可能要考慮四個要點,用這四個要點重新考慮我們新聞新的業態,用這些新的業態來引導2015—2020年新的互聯網和新媒體發展新的環境,然后讓我們的新聞成為一個主導的力量,在每一次新媒體的創新裡面成為重要的一個引導力量。

第一點就是移動互聯網。在移動互聯網我們已經看到,手機終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這裡我想說的是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移動互聯網裡是要做超級應用還是要做應用商店,我們在UP選擇的時候,包括新聞選擇的時候,我們都在想我們是建一個平台,裡面能容納十幾萬以上的這類新聞,還是就做一個,像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然后來實現所有的這個,我覺得超級應用和應用商店兩種模式裡都有非常多的借鑒的地方。

第二個就是連接。什麼是連接?在移動互聯網裡我們看到,由於移動芯片的開放平台,造成移動芯片向手表、眼鏡、可穿戴設備以及汽車的延展,這種芯片向這些終端的延展造成了手表的PC化、指環的PC化,這些連接以后對我們整個新聞的信息採集和表達的業態,也會帶來巨大的沖擊。我們以連接這個概念稱的移動芯片的泛化或者是移動終端的泛化,會對我們信息的採集和新聞節目的形態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三個就是HTML5這個平台,這個平台我覺得今后五年要給予更高的關注,我們現在還不敢說它一定會挑戰APP store這樣的模式,但是現在可以看到H5這樣的應用,確實對移動互聯網這個生態的表達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一個是移動互聯網,第二個就是雲計算。在雲計算的體系下,我覺得有兩點可能對新聞業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雲計算實現了跨終端和跨空間的形態。就是說我們隻要把新聞放到雲裡,我們就可以在不同的終端,手機、電腦、電視機等等方式,找到這個新聞,而且可以產生跨空間、跨時間的應用,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新的業態的表現。第二雲計算給我們帶來了虛擬化的特征,就是由於計算資源的虛擬化和運算資源的虛擬化,於是會帶來整個業態的虛擬化,這種虛擬化的表現對新聞業態也會帶來非常大的改變。

第三個就是大數據,在大數據裡對於新聞的影響,我覺得第一個是個性化的推薦,我們已經看到我們可以對每個人做一個新聞,這個方式在之前是一種理想,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給每一個人提供一份報紙,提供一份視頻,提供一個頻道,這是在個性化推薦正在不斷推進的方式,而且這種個性化推薦的聚合也是當前對新聞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

第二個大數據帶來的就是用戶畫像,我們所說的用戶畫像是指?大家可以想我們每個人都在使用手機,那麼電腦可能比你自己還了解你在手機上做什麼,也就是說我們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時間,由於我們處理了手機上很多的應用,於是我們就被虛擬化,而且把你的不同場景、不同身份和不同的行為下都做了劃分,那麼不同的場景、更細分的場景、更小顆粒的場景,對新聞的匹配產生了巨大的要求,於是新聞的量和用戶畫像之間的關聯要重新考慮。

第三個就是數據新聞,在大數據發展之后,我們看到了對於預測的可能性,對於大數據之間發覺出來的新聞,這是對於廣大的受眾東西都是非常重要的新聞題材和新聞的關注度。

第四個就是O2O,我們知道O2O是在線到離線的結構,這就是垂直列的互聯網發展的表現,在O2O這個模式上帶來了大量的交易模式的改變,同時由於O2O帶來的這種即時交易系統的轉變,於是對原有的垂直類的新聞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那麼垂直類的新聞,大約開始要向互動時即時交易體系的延展,我們覺得也會產生很多影響。

上面四個點: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O2O,在未來五年是非常重要的幾個方向,那麼新聞要構建適合適應它的新的業態,而且要能夠建設引領這種業態的模式,然后推動它的建設,這樣才能實現內容為王、新聞引領,謝謝大家!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