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传媒频道|人民网研究院

--2018武汉大学篇

获奖名单

2018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
陈子凡、董紫薇
2018人民网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
一等奖:邱若谦 遆亚奇
二等奖:王青欣;钱程;张驰;许孝媛
三等奖:余亚西;孙志鹏;林祎婧、何信丽
  

往年奖学金获奖论文回顾:

2017武汉大学篇
2016武汉大学篇
2015武汉大学篇
2014武汉大学篇
2013武汉大学篇
2012武汉大学篇

优秀论文一等奖(1)

邱若谦 遆亚奇

社会网络分析视野下网络问答社区健康信息传播的互动机制研究—— 以知乎网站下“ HPV 疫苗”话题为例
本文以知乎网站下“HPV疫苗”话题为例,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对网络问答社区下健康信息传播的互动关系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整体网是一种以“延伸型星型结构”为基础形成的“簇型结构”网络,用户之间联系较为松散,但传播迅速便捷且途径多样。作为一种场域,关系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其认知框架将对其他节点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弱关系起主导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健康知识在不同群体间的传播。用户之间的关系联结形成了健康知识传播重要的社会资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再分配。
详细 >>

优秀论文二等奖(4)

王青欣

权威颁奖辞如何形塑新闻专业主义:对于1918—2017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的个案研究
新闻奖颁奖辞以其强烈的话语权威定义了何为主流新闻专业主义。普利策公共服务奖颁奖辞具有丰富而复杂的话语实践,而诉诸权威颁奖辞体现出的美国主流新闻界的偏好和规范亦然。他们偏爱全面、深入的调查性报道,主题多为揭露政府或社会弊端,欣赏记者和编辑在完成报道时表现出的无畏和勇敢。他们坚信媒体是社会的第四权力,能无惧威胁和阻碍地揭露弊端、服务公众、维护一个良好政府稳定和良心运行的努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新闻传统。这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权力。
详细 >>

钱程

从反规训到再规训:重新审视跨国迷群的连接行为
面对国家间的政治文化冲突、官方与草根文化的碰撞、版权与盗猎之间的争端,跨国迷群在与粉都客体建立连接关系时,逐渐从“反规训网络”向“再规训网络”迁移。就群内成员的互动与展演来看,跨国迷群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用技术手段盗取文本和内容,并产生新的“跨文化融合”空间。就迷群与官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来看,市场一方面通过版权和法律,将跨国迷群重新置于规训网络之中;另一方面,跨国迷群的免费劳动在无形中被资本剥削和利用,而这种剥削本质却在虚无的情感满足中不断被合理化。
详细 >>

张 驰

跨文化传播中同质性符号的建构:以 2017 年“英国小哥侃两会”视频为例
国家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有利于获得其他民族国家的理解与尊重,进而促进相互之间的文化互动和平等交流。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符号的意义极易异变,因此需要主动建构同质性符号,扩大相异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同质性符号的建构,一方面要确定自我文化的价值取向,达到内部认同;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其他文化的主体间性,进而建立有效的文化互动机制。其中,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建构的偏重点有所区别。2017年“英国小哥侃两会”短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其内容尤其是同质性符号的建构,对于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详细 >>

许孝媛

人民网“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报道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当前,“一带一路”已然成为国家战略的高频词汇和学界业界研讨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分析人民网关于“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的新闻报道,发现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围绕高层,远离群众;一元声音,极力褒奖;涉外报道,紧随政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后续报道提供借鉴。
详细 >>

优秀论文三等奖(3)

余亚西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以视频网站上的用户自生产内容分析中国的形象塑造
本文以当前我国主流视频网站为观察平台,以外国人为拍摄者或被拍摄者的用户自生产内容(UGC)为分析对象,改变了以往中国形象研究中以“自塑”为主的研究路径以及聚焦于主流媒体的局面,描绘出了普通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通过研究一个月内的82个相关视频发现,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等关键词检索出的内容在“视频主题”与“视频立场”方面与人们的刻板印象不同,普通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从政治、文化到衣食住行等方面并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或是特别的关注、喜爱,视频中的内容多呈现出一种客观、中性的状态。据此,笔者认为在今后我国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可以积极推动此类视频走出中国,增进外国受众对中国的了解,以塑造更加真实、自然的中国形象。
详细 >>

孙志鹏

新型主流媒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报道框架——基于人民网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且人数较少。因而在内陆民众看来,少数民族仍然是相对较神秘的一个群体。而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的新型主流媒体“人民网” 近10年来对少数民族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来构建出在人民网报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究竟是什么。通过媒介所构建的这样一种“拟态环境”,在广大民众的视野是少数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主要发现有: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在数量上虽逐年增加,但总量仍然较小;报道以消息为主,侧重告知;文化、民生新闻是人民网报道的重点;报道倾向上以正面中立为主。同时根据分析,人民网在报道少数民族时形成了三个较为固定的框架:“帮助”、“新鲜感”、“民族团结”。这三个框架某种程度上通过“议程设置”的功能,构筑了人民在了解少数民族时的一个“拟态环境”,并进而影响到了对少数民族的认知。
详细 >>

林祎婧 何信丽

个体化的历史叙事与集体认同的建构:主流媒体“恢复高考”周年纪念文章
本文以集体记忆视角,采用内容分析为主、话语分析为辅的分析策略,研究内地主流媒体如何呈现、纪念“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研究发现,“个体高考经历”和“评价/反思教育制度”构成最重要的纪念主题——这也是纪念文章最突出的叙事焦点,两者共同将“恢复高考”建构为事关国家和个人的时代拐点,并不断强化这一话语。前者体现出媒体基本依赖亲历者的私人经历来建构“恢复高考”的集体记忆,个体化的历史叙事占主导。同时,这种叙事几乎统一以“青春无悔”和“高考改变命运”的记忆模式出现,时代失落者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基本缺席。后者则主要由国家及其代言人和历史见证者共同将恢复高考与当下教育制度改革、国家发展等宏观概念相勾连,统合片段化的个人回忆,为恢复高考这一集体记忆定调。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