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2014武汉大学篇

获奖名单

  

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
吴俊捷、刘桔、汪泉、贾小军、尹婕、郭心如

人民网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
一等奖:
李阳 曹琬晨 陈思慧 陈沛然 叶文宇
二等奖:
王凯   彭雨蒙  黄钦  成升  王斌
三等奖:
时再林  王蕾 郑会燕  彭雨蒙 杨望 夏名明 
刘晓慧 

历年获奖名单: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优秀论文一等奖(4)

叶文宇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对新闻生产的改变,不但是让报道拥有了海量的数据,关键在于数据的“广度”和“深度”,让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可视化新闻就是随着数据在新闻中的广泛运用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从最初英美主流媒体率先实践,到如今全球各国媒体重视发展让其拥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总结归纳了可视化新闻一路走来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有利于探索大数据时代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以及未来新闻生产方式变革的合适途径。
详细 >>

李阳

网络身份认同抗拒性的建构与消解
“屌丝”一词起源于2011年百度贴吧中网友的次对骂[1],而被骂者则欣然接受了这个极尽鄙视与粗俗的词汇,以表示对“高富帅”的讽刺。该词最初是指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他们通常单身、无房无车、社会地位低,但随着该词从网络向现实中传播和蔓延,它成为了一种被大众普遍认知的身份认同,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屌丝”群体的认同建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屌丝”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主要基于网络语言实现,相较于现实的社会阶级划分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群体的泛化现象非常明显,还会出现与其他群体身份标签的借用。(2)“屌丝”这种身份认同的背后不仅仅是一种群体性的无奈自嘲,还包含着对话语霸权、社会不公的“软抵抗”,他们使用自嘲和反讽的方式建构起认同的抗拒性。然而,随着商业力量和意识形态工具的介入,以及主动回归现有社会框架的意愿、娱乐至上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这种抗拒性也在逐渐消解,最终归于一场虚无的话语狂欢。
详细 >>

曹琬晨、陈思慧、陈沛然

国家利益、国际关系与对外报道框架建构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俄三国主流新闻媒体关于“5?22新疆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此次新疆恐怖主义事件时是与中国政府的利益高度一致,严正地将此次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俄罗斯报道此次恐怖主义事件完全是从支持、声援中国的角度,特殊的地缘政治和两国共同的利益诉求使得俄罗斯在此次事件中的态度与中国政府和媒体保持了高度一致。而在对此次袭击的定性上,美国媒体几乎没有直接定性,而是在引用中国媒体的恐怖主义定性之后,更多地将关注视角转向了中国的民族问题。这种报道上的差异,不仅在于各国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存在分歧,其深层次原因更在于国家利益以及各国的外交政策。
详细 >>

李阳

从“仪式”到“狂欢”:社会化媒体对“媒介事件”的重构
传播技术的演变是戴扬和卡茨最初关注“媒介事件”的原因之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事件”又有了更新的技术、组织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2014年央视春晚的微博讨论为案例,从事件主体的变化和微博用户对事件的意义建构这两个方面出发,试图探讨春晚这种最初由电视媒体主导的、传播特定的共识性文化价值的媒介事件,在社会化媒体中如何被重构。
详细 >>

优秀论文二等奖(5)

王凯

众里寻他千“百度”——搜索引擎行为定向广告应用分析
搜索引擎行为定向广告的出现顺应了网络广告快速发展的趋势,其作用是找出潜在目标受众的共同行为特征,通过相关网络工具将广告投放给具有共同行为特征的受众。因此通过对搜索引擎定向广告进行理论研究,可将其作为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实现,针对用户行为特征,分析在推广中的应用。本文将通过对搜索引擎行为定向广告的分析,研究其发展对网络服务商、广告主以及受众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百度的行为定向广告为例,基于其现状以及应用环境分析,研究关键词广告以及网页行为定位广告等主要应用形式及其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广告主如何收到预期的效果,受众的信息需求如何满足,搜索引擎如何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也将在文中一一探讨。
详细 >>

彭雨蒙

主流媒体缘何频遭舆论逆流?网络舆情分析:央视报道东莞色情业引众议
本文以央视报道东莞色情业引众议的舆情事件为研究对象,既从网络舆论的特点本身,分析了此次舆情事件的话语特点,同时也将网友的舆论视作对于新闻报道的一种积极解读,结合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进一步从互动的角度,解析了主流媒体的权力话语在网络空间激起的舆论漩涡,以此窥视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本分析,本研究发现,在此次事件中,网友的舆论呈现出外围信息纷杂、核心话语缺失、并且具有以隐喻的方式进行对抗的显著特点。此次舆情事件典型地体现出了网络舆论的互动性与开放性以及把关的弱化,并且透过互联网上的“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博弈,我们可以发现此次事件中的舆论所潜藏的抗争性话语,其本质上是一种对具有官方色彩的权力话语的挑战与质疑。
详细 >>

王斌

网络论坛互动中用户民粹主义言论的呈现
以网络论坛为平台的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已经成为网民针对热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与看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民粹主义分析框架,是否适用于常态的言论环境分析,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本研究发现,网络论坛中主帖的议题构建策略对用户的关注度并不能够产生影响,但是对激发论坛言论的民粹主义程度却能产生有效影响;在主帖议题中直接诉诸民粹主义的议题更能激起回帖中的民粹主义情绪。
详细 >>

黄钦

制度风险的媒介传播:独生子女政策变革的议题建构、话语修辞与权力再生产
论文选取三家代表性报纸六年间(2008-2013)有关计划生育政策论争的文本,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检视有关现行政策“制度风险”的知识生产和话语建构。研究发现,媒体通过议题内容、信源结构、架构策略和语语类型完成了制度风险的传播,并通过有效的话语修辞与官方达成了默契和沟通,实现了“委婉表达”。同时,这些知识话语也在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大众媒介、普通公民之间进行了权力再生产,推动了中国政策决策阶段的转型。
详细 >>

成升

参与文化视角下中国都市报与受众互动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中国报业的发展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本文聚焦于中国都市报当前媒介生态环境,借由参与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当前受众特征,再以南方都市报为主要观察案例,具体分析南方都市报对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的适应。最后,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本文总结了对于中国都市报与受众互动的改进建议。
详细 >>

优秀论文三等奖(7)

时再林

高考话题中,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演变特点研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声”,形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往往和核心事件密不可分。一方面,舆论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变化;另一方面,舆论又推动着事件的发展。此外,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限制和话题本身的特性,网络舆论中还常伴有谣言。 本文将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特点出发,结合2014年5月份引起热议的“英语退出高考”话题传播的实际案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演变特点,并期为公共话题中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建议。
详细 >>

王蕾

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主义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分析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其报道经验的成熟,媒体官方微博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多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昆明“3·01”事件报道为例,统计了@人民日报发布的关于该事件的88条微博,从微博的内容类型、消息来源、媒介形式、发布日期、发布时间、距上一条微博发布时间、转发数、评论数8个类目出发,对每一条微博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主义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类型。
详细 >>

郑会燕

微博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分析
至2010年微博元年以来,微博后来居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民主协商理论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对微博时代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分析。本文以微博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为例首先探讨微博影响公共决策的合理性,然后重点讨论公民利用微博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及作用,接着提出一些其中仍存在着的问题,最后对整个研究作出一些反思。
详细 >>

彭雨蒙

新媒体语境下视觉文化的隐喻
视觉文化是一种瞩目的、开放的社会现象,它包含着博杂的内容。而从科学的角度看,视觉传达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互相交融、相辅相成的。本文侧重传播学视角,关注一类新兴的网络视觉信息产品——基于移动端互联网的图片分享应用。这一类应用暗含着包括互联网生活可视化、网络艺术民主化、网络文本快餐化、互联网信息私密化等文化走向的隐喻。作为一种时兴的网络传播产品,类似于Instagram和Snapshot等图片分享服务的网络传播现象值得学者更多的关注。
详细 >>

杨望

从“知乎日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应用的特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变化,其中,社会化媒体应用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知乎日报》特点的分析,描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的运作模式,即以虚拟社区为基础,在UGC模式上积累优质内容,以符合新技术的媒介使用习惯的方式进行传播,在运营上抛弃了以往对广告的绝对依靠。
详细 >>

夏名明

微博与微信在突发事件中传播机制特点比较研究
技术革命不断催生出新的媒介传播形式,微博正在高速发展,而微信也已后来居上。在突发事件中,微博、微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可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和微信在传播方式、用户关系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但谁也不能代替谁。本文以“马航事件”为切入点,列举出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根据这些信息来分析比较微博和微信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机制,并针对其特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详细 >>

刘晓慧

论媒介仪式的意义整合与传播局限 ——以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为例
在全球化趋势下,媒介仪式在展示国家形象、整合社会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媒介仪式的传播是一种集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建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媒介事件的仪式化,剖析媒介仪式对国家、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认同作用,并在媒介仪式生产和消费两个层面对其传播局限进行反思。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