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来临,谣言的传播渠道、传播速度以及传播特性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谣言的传播不仅考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检验传媒的公信力,而且还对受众生活及心理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将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期间抢盐风波中的谣言传播为样本,对其产生、传播特性以及预防控制等方面作了研究分析,并为政府合理使用行政手段控制谣言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 键 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抢盐风波 网络谣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面对着众多社会危机的挑战,尤其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数量,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以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多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将会不断发生。一个突发性事件往往都是由一次不甚起眼的社会恐慌,加入一些谣言的成分,并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展成恶性传播,最终演变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这些负面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的动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对政府的舆论引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味地采取“遏制”、“重堵不重疏”的办法,既不能缓解局势解除谣言,也无法保障我国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
基于对以上社会背景的判断,笔者将“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以抢盐风波为例”作为论文选题,意在通过对谣言传统定义以及现实定义的研究,借助2011年抢盐风波为主要实例,探究谣言传播在推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得出其大行其道的规律和突破点,为政府的舆论引导策略献计献策。
(二)文献综述
1.关于谣言的研究文献
《谣言心理学》(奥尔波特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该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谣言传播的原因、谣言传播的心理因素、对谣言的实验分析以及谣言的历史等相关问题。其中第二章“谣言为什么会流传”中的谣言强度的公式:R﹦i×a,证明了谣言传播的强度与相关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传播的模糊度有关,为笔者整篇成文提供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
《谣言》(卡普费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该书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谣言研究的名著。作者通过对数目繁杂的众多谣言进行实证分析,阐明了掌握谣言传播的规律对于有效地控制谣言的重要性。
《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弗朗索瓦丝?勒莫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g.):这本书笔者研究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其著名的“幼虫—蛹—成虫”的谣言阶段分析。根据谣言的结构及社会心理动机,作者将谣言的传播分为“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谣言从潜伏到爆发及最终消亡的一般规律,形象直观地展现受众的心理对谣言的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谣言研究的国内参考文献数量较多,笔者以“谣言”为题名,检索 1979 年至 2012 年的研究成果,共有1317条记录。其中《互联网谣言传播的控制与辟谣研究》一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谣言的产生机制及传播特性,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些新的特点和方式,认为“互联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诸多特点与谣言传播的特点相契合,而且这种契合程度是以往任何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和比拟的,所以,我们通常情况下都会认为谣言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应该更加自由、广泛和快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它对大众心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却似乎并没有超越其通过传统的听传方式和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带来影响”,即存在网络谣言“钝化”的过程,此观点对本文成文影响较大。
2.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研究文献
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参考文献则相对更多,笔者以“突发性公共事件”为标题名,检索1979年至2012年的研究成果,共有1646条记录。其中大多数文章均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研究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机制,探讨政府的应急机制建设。有少部分文献对于新闻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报道视角进行了探究,刘倩的《浅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探讨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和媒体应当互相承担的责任,认为“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使政府能够掌握主动权。”邵怡菲、张梦新的《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媒介恐慌》有针对性的探究了大众媒体的恐慌对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受众心理的误导,提出“传受双方相互协作,共同规避媒介恐慌”。此文对于本文第五部分成文有一定影响。
(三)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研究难点
由于一般而言,突发性公共事件都存在不少的负面影响,这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相悖,往往地方政府对于这样的事件进行比较严密的封锁和掩盖,使得研究者很难获得最为真实可信的研究资料。同时,互联网上对于某一事件的描述口风不一,真真假假鱼龙混杂,也更加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了复杂度。因此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研究着实不易。
2.创新点
首先,目前国内的谣言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对于某一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很少会从谣言传播入手,突发性事件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对谣言的滋生影响很大。此外,网络谣言使得谣言的传播渠道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这就使得这一特殊性的集合体有了更新的研究意义和思考价值。
其次,笔者选择“抢盐风波”这一比较新近的公共事件为蓝本,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究谣言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机制、传播特性,并以网络谣言作为新媒体环境中的研究样本,揭示谣言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试图通过政府、媒体、受众“三位一体”的合作方式抑制谣言的危害,这或许就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