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谣言恢复期——媒体应更注重人文关怀
当谣言传播扩散时,媒体要明辨是非,揭示真相,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另外,媒体更应该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对受众的人文关怀,是媒体公信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国内各大媒体从日本地震一开始就一直追踪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会客厅》节目里,一直都有专家坐阵解释,谣言却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大行其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媒体的传播技巧还不够成熟,特别是针对科学性较强的事件时。实验室里走出来的专家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做出生硬的解释,不仅没有达到祛疑解惑的目的,反而更加深了某些受众的对无知的恐惧感。
相比之下,作为直接受害者的日本媒体似乎做出了更为合理有效的反应。日本NHK电视台时时播放防辐射知识,在科学解释时又做到了形象报道。如第一时间把辐射量每小时1015微西弗的准确数据传播出来,并解释“这相当于普通人一年可以承受的辐射量”,而不是笼统不清地说“影响不大”。[8]
除了应该努力在传播突发性事件时实现口语化、形象化、生动化之外,传统媒体更要与新媒体加强合作,积极善后辟谣,充分准备应对以后的类似事件。谣言传播是网民群体思考的结果,不应将所有网民置于对立面,而要以开明态度赢得网民信任。谣言既是一种未经证实的的消息,也是社会矛盾及民意民情的体现。媒体在把好信息关的同时,也要倾听来自普通人群的声音,及时解读和预防民众的不满情绪和片面认知,从而能更有效的达到正面的传播效果。
(三)受众——谣言传播的筛选者
1.增强受众信息责任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
首先,要树立公众的信息责任意识,即每个信息用户必须认识到自己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在享有信息社会交往的一切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信息社会对其成员所要求的责任。它体现了信息主体道德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其次,要遵守公众信息道德规范。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道德规范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道德直接映射在信息网络中并不适用。除了要坚持固有的道德准则,还必须根据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制定一些适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规则。日本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的教育改革报告中就指出:“为了建设理想的信息化社会,我们必须尽快地确立面向未来的伦理道德,即确立作为基本的社 会准则的‘信息道德’,探讨有关信息本质的客观基准和以个人资料为代表的信息保护制度。......‘信息道德’相当于交通道德和汽车的制动装置,正如驾驶员有了交通道德和制动装置,才能安全、舒适、快速地行驶那样,确立‘信息道德’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功能的前提。”遵守信息道德,将日益成为作为信息公民的我们的重要准则。[9]
2.提高自身的谣言鉴别能力
面对虚拟网络中虚虚实实的大量信息,受众作为谣言传播环节中的接受者,如何客观、有效地识别有用信息就成为了首要问题。其中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以及判断力的不足,使得许多受众在面对突发谣言尤其是灾难性谣言时,感到不知所措、盲目跟风。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等多种形式,在提高民众知识水平、个人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接触到的各类信息内容,普通受众也应当要做到正确识别,区别对待,坚定信心。一旦辨别出谣言信息,一定要弃之,不做网络谣言的“二传手”。[10]
六、结语
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各种社
会矛盾相继浮出水面。因此,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由于政府的缺位,主流媒体的失语甚至失位,社会情绪难以控制,正常通讯渠道受阻,导致真相首当其冲,淹没在无尽的“路边社”新闻中。新媒体的盛行和发展,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信息技术的出现,因此网络谣言往往异军突起,在突发事件中迅速扩散开来,造成社会恐慌和失控。
网络谣言在传统谣言的基础上,由于以互联网为基础,又衍生出了很多独一无二的特征,比如由网络匿名性所带来的信源的不确定性,网络谣言信息的重复性等。这些都使得网络谣言在突发事件中更加显眼,也更难控制。
通过对这一次由日本大地震引起抢盐风波的突发事件研究可以看出,一次完整的网络谣言传播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潜伏期一爆发期一变种期一消亡期”。
在网络谣言的潜伏期,民众的恐惧心和好奇心,是谣言产生的温床。随后,在政府信源渠道不畅、主流媒体选择性失语,日益增长的群体压力以及网民满足心理需求等多方面动机的合力下,网络谣言以几何倍的速度迅速传播开去,直至达到爆发期的高潮。面对网络谣言的迅猛势头,政府不得不出面澄清、正式辟谣,主流媒体也逐渐恢复理智,开始积极发挥它们的舆论引导作用。再加上网络意见领袖的有效配合,谣言就会趋向消亡。最后,随着民众兴趣点的转移,网络谣言也会逐渐被遗忘,最终自然消失。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在其传播的过程中,政府、媒体、民众都在其中扮
演着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重要角色。政府第一时间做到积极调控、信息公开,各大媒体客观公正地跟进报道,有意识地选择网络“意见领袖”加强传播效果,不仅有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树立媒体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还能及时排除不安民心、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有效地控制着事态的发展,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作者系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等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P3一36.
[2][法] 让一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1.P15一17
[3]胡钰:《大众传播效果》,新华出版社,2000年.
[4]刘建明:《舆论传播》,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5]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5)
[6][法]弗朗索瓦丝?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唐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g.
[7]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03页。
[8]方红.谣言止于媒体公信力——从“抢盐潮”看国内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应对.《青年记者》,2011年4月中
[9]罗晋辉,试论信息道德{J} 思想理论教育,2001,(8)
[10]苏才美,黄敏.群体性突发事件下谣言传播与控制研究.东南传播。20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