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4】--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4】

——以抢盐风波为例

崔守峰

2012年12月05日13:5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五、新媒体环境中谣言的预防和控制

对于公共突发事件下的谣言控制策略,离不开政府、媒体和受众三方共同合作来执行。笔者将从三个维度来阐释群体性突发事件下,政府、媒体和受众三位一体的谣言控制策略,试图为减轻甚至消除谣言传播的危害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政府——谣言控制的引导者

1.完善科学的新媒体信息预警机制

作为谣言控制的引导者,政府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必须建立完备的应急预警和反应机制。政府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先入为主,掌握话语权。在这次食盐抢购风潮的过程中,有关部门的反应虽然慢了半拍,然而跟2003年非典中对谣言监控不力的案例相比,也有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地方。国家卫生部、发改委等部门在事件发生第三天就进行了辟谣,各地环保部门也开始密集发布辐射环境影响情况最新监测结果,工商部门也紧急行动起来,打击食盐销售中的擅自提价和囤货居奇。这为行政机关更有效地预防、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2.保证信息公开及时

及时公开信息是政府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内在需求。政府不能靠硬性手段来封堵言,应在保护公民正当言论的基础上惩治不实信息。2003年非典,因有关部门封锁消息、压制媒体报道而导致的危机恶化和巨大损失证明,媒体的失语、错位,政府部门的强压、瞒报只会让谣言扩散、引发社会恐慌,并最终使危机加剧。“谣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政治现象。谣言是对权威的一种返还。它揭露秘密,提出假设,迫使当局开口说话。同时,谣言还对当局作为唯一权威性消息来源的地位提出异议。谣言是一种反权力。”[7]

因此,政府有必要在谣言传播扩散时,及时有效地发布权威信息辟谣。新闻发布会等形式都是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政府的信息公开通过媒体和受众而实现,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息公开应该畅通无阻,整个过程是一种带反馈性质的双向互动、循环往复的传播。

在这次哄抢食盐事件中,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信息公开措施:及时发布沿海地区的监测数据,及时请专家学者对食用碘盐能否预防核辐射进行权威解读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受众的恐慌心理,对于抢盐风潮中谣言的平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重视新媒体的引导作用--以微博为例

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舆论管理机制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舆论危机的防范和管理机制,是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政府机关应该高度重视以网络为集散地的舆情的变化,充分发挥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就网络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实时进行信息处理,及时对网上舆论进行反馈,确保在第一时间澄清事实 缓解压力解决矛盾,积极妥善处理突发问题。

2010年作为微博发展元年,不仅搜狐、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相继推出微博,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以及和讯财经等多家媒体网站也推出微博,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7 万人。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关注与被关注形成了微博独有的信息分享与流动模式,加之其近乎零时间的信息传递,使其对于此次抢盐风潮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微博的共享性使其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当一个微博具有大数量关注者,一旦其发布消息之后,关注者觉其有价值便转发,同样,转发者的关注者也可能会转发该条消息,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传播链。因此,谣言一旦以微博这一媒介进行传播,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影响到极大的范围,且数据只能反映有多少人转发谣言,却不能确定有多少人看到并相信谣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然而,政府可以利用微博极强的共享性,及时遏制谣言,加快其平息。有关部门建立对应的官方微博,在谣言爆发前期,及时发布官方信息进行辟谣;在常规状态下,适当发布灾害常识,提高公民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在“抢盐潮”爆发后,中国盐业总公司及时发布了近50条微博进行辟谣,辟谣消息通过其约28 000位关注者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对谣言的控制与平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不少专家也在微博上普及了相关的科学常识,加快了谣言的平息。

(二)媒体——谣言控制的把关人

1.谣言潜伏期——媒体应发挥环境监视和把关功能

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H.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概括了传媒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功能。实际上,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扩散,更应体现出媒体的环境监测功能。不仅如此,媒体对于传播内容的严格把关,同样不可缺少。谣言一旦传播扩散,对社会将造成很大的危害和影响。这就要求大众媒体在谣言潜伏期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加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从源头上排除谣言。

对于刚开始扩散的谣言, 要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多渠道发布信息, 澄清事实,遏制谣言的进一步扩散。在抢盐事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积极合作,联合及时辟谣, 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是由于没有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这一形式, 使得电话和短信成为普通民众被“鼓动”抢盐的主要渠道之一。

2.谣言爆发期——媒体应体现引导舆论的职责

在谣言大肆传播时,媒体掌握话语权是关键,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可以及时有效地引导舆论。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假设, 在传播中经常存在为他人提供信息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和“积极分子”。网络舆论领袖作为网民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影响力。当网络上出现大量不确定信息时,人们对舆论领袖的依赖会更加强烈。

因此,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可以选择网络舆论领袖作为首先引导的对象,通过说服与沟通,形成网络上统一的正面力量,注入积极的网络舆论,避免负面舆论的蔓延,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比如通过网络舆论领袖引入主流媒体和政府相关机构的信息,或者直接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官员专业人士进行网络微访谈,接受普通网民咨询、进行互动等等。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