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保证重大危机信息公开发布的高度及时性
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反复证明,在重大危机事件爆发的初期,相关政府和媒体如果能及时、权威地最先发布有关危机信息,做到首发有我、首发用我,就能取得有关重大危机事件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舆论优势,就能成为国内外媒体关于危机信息传播的主要信息源,就能占领危机传播和危机管理的战略制高点,牢牢掌握危机传播的舆论话语权,否则,其他媒体和其他信息渠道就会乘虚而入,发布和散布各种片面信息、不实信息甚至虚假信息,给危机事件火上浇油,甚至扩大危机事件的危害。
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4月5日签署公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7]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保证公民知晓权,维护切身利益,参政、议政,实行舆论监督,直接参与国家建设和安全保障等各项事务的基本条件。在重大危机事件突发的时候,其重要性尤其突出。正是有鉴于此,《条例》第十五条指明,政府公开信息的主要方式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微博等大众传播媒体高度发达和普及的今天,通过它们公开信息特别是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信息已经成为政府最快捷、最便利的首选。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我国的大众媒体发挥了极为出色的作用。
四川汶川大地震在事发突然、灾害严重、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如果危机信息披露不及时、不透明,很容易造成国内外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汶川大地震突然爆发18分钟后,2008年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社发挥通讯社优势,第一时间发布了地震消息。过了14分钟,央视经过多方反复核实,作为电视媒体于15时首先在新闻频道整点新闻中“头条”“口播”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并停止新闻频道各栏目的正常播出、停止各时段的广告播出,迅速推出了“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突发事件现场直播节目。地震发生后两个多小时,16时40分,温家宝总理即乘专机从北京起飞奔赴灾区。随同温总理登机的央视时政部记者在专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即通过《新闻联播》播出了重要新闻节目《温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 在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我国政府和新闻媒体在空前灾难事件爆发面前的信息披露之及时、之透明、之权威,不仅铲除了重大危机事件爆发初期可能产生谣言的一切土壤,使全国人民立即人心安定、民心凝聚、众志成城,而且让一些西方反华媒体和势力也失去了蓄意炒作的空间,使西方媒体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内国际舆论环境。
(三)要保证重大危机信息公开发布的高度真实性
危机信息传播最有说服力的是现场报道、现场直播报道。因为只有现场报道、现场直播报道,最透明、最真实、最有说服力,最能让千里之外千千万万的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只有现场报道、现场直播报道,最立体、最透明,才能传递出语言、文字、图片无法表达的全方位、复杂、细微、真实的信息,便于公众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引起发自内心的深刻共鸣。这就要求记者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必须直奔第一现场。危机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必须尽可能靠前、靠前、再靠前,贴近、贴近、再贴近,贴近亲临重大危机事件第一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贴近重大危机事件第一线的解放军将士、武警官兵、医护人员和专业人士,贴近重大危机事件第一线的民众,尽可能实现现场报道、现场直播报道。
在重大危机事件中,及时澄清已经发布的错误信息和纠正社会上流传的不实信息或谣言,对于防止危机“酵母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条例》第六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有人通过手机散布“北京地区当晚10时到12时有强地震”,央视等主流媒体立即播报了国家主管部门澄清谣言的新闻,迅速稳定了北京地区的民心,避免了不应有的社会心理恐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