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机事件传播的主要特征与应对研究【5】--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下

重大危机事件传播的主要特征与应对研究【5】

明安香

2012年12月06日14:21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四)要保证重大危机信息公开发布的高度充分性

重大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必须做到尽可能的高度充分透明(战争报道除外[8])。只有危机信息的高度充分透明,才能彻底消除社会公众的各种恐惧和疑虑;只有危机信息的高度充分透明,才能彻底铲除各种流言、谣言产生的土壤;只有危机信息的高度充分透明,才能彻底排除国际反华势力和媒体蓄意炒作的空间。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最高境界,不仅要保证危机信息发布的高度充分透明,还要保证危机处理措施的高度充分透明。只有危机处理措施的高度充分透明,才能让重大危机事件涉及的群众消除恐慌情绪、解除后顾之忧,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让全国人民感到安心放心,知道自己应该心往何处想、劲往何处使。因此,《条例》第十条、第十二条分别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等。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央视和中国主流媒体通过电视大段现场同期声和翔实画面细节的报道,以及电话连线、记者目击、震撼照片等多种报道形式,尽可能向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传递关于灾区、灾情、灾民和抗震救灾的真情实景。党和政府通过媒体一竿子插到底地报道和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第一线关于抗震救灾的崇高理念、坚强决心、战斗部署和具体措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第一时间救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生还希望,就要进行百分之百努力”的坚强决心,关于尽快调动十万人民解放军进入灾区帮助抗震救灾的有力部署,关于安置受灾群众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为灾民建设临时住所和保证救灾财物公平公正发放等方方面面的细致安排,以及各界人士和志愿者纷纷自发行动捐钱、捐物、出人、出力的感人场面,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直观报道,消除了灾区人民的隐忧和全国人民的担忧,让全国人民对于夺取这场空前规模的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充满了信心。

四、铲除危机事件的危害[2]

危机信息传播,是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首战。俗话说,“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危机信息传播,是应对危机事件的第一大战役。

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第二大战役,是采取及时、果断、得力的各项措施,控制危机事件的蔓延,减少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铲除危机事件的危害。

对相关各级政府来说,首先要采取应急措施,对危机受害群众实行紧急救援、救助,进行妥善安置,解决危机受害群众的疾苦和当务之急;监督危机企业履行相关职责,认真完成对问题产品的回收和退赔、对受害群众的救助和赔付,承担应有的刑事、民事责任,起到罚一儆百的效果;要从行政监管、法制环境、应对措施等各个方面,查找重大危机事件产生的行政、立法、司法、政策环境和监管等方面的根本原因,完善行政、立法、司法、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措施,防止类似重大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作为相关企业来说,要及时回收问题产品、提供应急服务、开通热线电话、慰问受害群众、公布赔偿补救措施;要立即寻找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源,采取措施杜绝危机事件发生的源头,从原材料来源、供应商、验收环节、生产环节、包装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找出漏洞、弥补漏洞,铲除危机事件产生和危害的根源。

在这一战役中,新闻媒体不仅要保证危机信息发布的高度充分透明,还要保证危机处理措施的高度充分透明。只有危机处理措施的高度充分透明,才能让危机受害群众消除恐慌情绪,做到心中有数,保持社会安定。同时,新闻媒体不能坐等企业、政府发布的信息,还要发挥自身调查研究、深挖暗访的优势,积极挖掘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源,帮助政府和企业找到危机事件产生的真正根源,完善政府行政、立法、司法、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行为,杜绝企业管理的漏洞和黑洞,以铲除类似危机事件的后患。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