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终结?新闻的转向?--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界》>>2012年9月下

新闻的终结?新闻的转向?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宿命

蒋晓丽 张骋

2012年12月24日13:39    来源:新闻界    手机看新闻

摘要 新媒体技术给新闻带来了一种新的尺度,解构了新闻的本体。以传统认识论“本质主义”的立场,这种解构必然造成新闻的终结,因为新闻的本体是新闻的生命;以后现代解释学“反本质主义”的立场,这种解构不会造成新闻的终结,仅仅会造成新闻的转向,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不存在新闻的本体。而后现代解释学的立场更符合新媒体语境,因此当今的新闻不是在走向终结,而是正在发生一次重大转向。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的本体;新闻的终结;新闻的转向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即“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有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1]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仅仅从媒介传播的内容层面来理解媒介,更应该从媒介技术本身来理解,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必然给社会带来一种新的尺度。“新媒体”这种技术的产生和普遍应用,必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尺度。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这种技术会给新闻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新尺度,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本体会不会被解构?如果被解构,新闻又将走向何方?是走向终结,还是发生一次转向?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新闻,或者说新闻的本体是什么?

一、新闻的本体:客观存在的事实信息

“新闻的本体”或者说“新闻的本质”就是指新闻的本源和根源,就是指新闻之所以称为新闻的最纯粹和最核心的本质是什么。生活中我们通过传媒所看到的新闻是五花八门、形态各异,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新闻仅仅是新闻现象,也就是说是新闻的表现形式。在这些各式各样的现象背后必然有一个共同的本体,因为正是这个本体使其成为新闻。而这个共同的本体是什么?这个本体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将分别从发生学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之加以阐释。

(一)发生学路径

发生学路径就是指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新闻活动是怎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是天定的,而是根源于人类的各种需要,在漫长的历史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人类活动根源于不同的人类需要,具有不同的特殊价值。中国哲学家孙正聿也谈到:“人类把握世界的任何一种基本方式——无论是常识的还是科学的,艺术的还是伦理的,宗教的还是哲学的——其存在的最终根据是什么?显然,它们之所以能够相互区别和各自独立地构成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是因为它们对于构成人的世界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并且各自的独特价值是不可替代的。”[2]那么,新闻传播活动又是根源于人类的哪种需要,具有怎样的特殊价值?

众所周知,事实信息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必然的、基本的需要之一。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或者说是更好地生存,必须要了解身边的信息,如天气信息、事物信息、经济信息等。因此,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信息交流需要的产物,是根据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当然,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是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只有自在不自觉的活动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们才能自觉到它的特殊价值,才会进一步主动自觉地去塑造某种活动的方式,确立它相对独立的目标。

既然新闻传播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类获取事实信息的需要,那么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对象就是客观的事实信息,就是要把最新的、有意义的事实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由此可见,新闻的本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信息。

(二)认识论路径

认识论将新闻传播活动看成是一种主体去认识客体的认识活动,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真实、客观、全面、及时地把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反映、再现给社会大众。任何偏离这一本质的活动,原则上都不应该叫新闻传播活动。新闻认识活动的结果称为“新闻”,表现形式有新闻作品、新闻文本、新闻报道等。追问新闻的本体就是去追问作为新闻认识结果的新闻根源于什么,因为,新闻的本体就是新闻的根源。

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将认识的结果根源于主体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认识客体,是主体去符合客体,进而获得结果(康德的认识论除外)。因此,认识论都是将客体看成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结果的根源和基础。同样,新闻认识的结果也应该根源于新闻认识的对象,即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信息。因此,检验新闻认识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就是客观事实信息本身。而新闻认识的对象正是新闻本身的根源,也就是新闻的本体。由此可见,认识论路径与发生学路径一样,都是将新闻的本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信息。

在分析清楚了什么是新闻的本体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这种媒介会给新闻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新尺度?新闻的本体会不会被解构?

二、新媒体时代对新闻本体的解构

何谓“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3]而“新媒体时代”就是这样一个以新媒体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和生存环境的时代。然而,在这个时代,新闻的本体将被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交互性”与“个性化”的“新”特征所解构,建构出“新”的新闻文本。

(一)“交互性”建构出“主体间性”的新闻文本

“交互性”是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对多”的单向线性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为大众传媒掌握在单个人或者组织和集团手中,他们将完全相同的信息传给所有的受众,传播者对传播内容有绝对地控制权,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对内容没有专题?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学控制权。而新媒体的技术特征赋予了其独特的传播特点。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也就是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多对多”的双向互动式传播。在这种传播方式中,没有了信息传播的控制者,只有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参与者对传播内容具有对等的控制和分享权,受众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强,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没有受众,因为受众总是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有了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和发表自己的言论,意味着“人人都是传播者”时代的到来。

“人人都是传播者”就意味着“人人都是记者”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记者”就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自己发布新闻,比如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70码”事件等都是率先由普通网民发布的。人人都成为了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就意味着新闻文本成为了主体间性的产物。“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是对认识论的“主体性”概念的扬弃,主体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强调主体去认识客体;主体间性则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关系,强调主体之间的共识,人人都是主体,没有了客体。笔者在前面分析新闻本体的时候是从认识论路径出发的,强调新闻认识的客体(即客观存在的事实信息)是新闻的本体。而新媒体时代“主体间性”的新闻文本是主体之间共识的产物,没有了新闻认识的客体,也就解构了新闻的本体。并且这种“主体间性”的新闻文本在新媒体时代也被称为公民新闻,公民新闻就是指“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4]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