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之舞沟通无声世界(探访熟悉的陌生人·走进新职业群体)--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潘淑文 

指尖之舞沟通无声世界(探访熟悉的陌生人·走进新职业群体)

记者  付文摄影报道

2012年12月24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人物心语
  “手语特别复杂,有时一个细微差别,就会闹出误会和笑话。”
  图为22日上午,潘淑文(中)在为大学生讲解手语。

  12月22日上午9时,武汉市湖北剧院广场手语园地,零下1度,寒风刺骨。

  74岁的资深手语翻译师潘淑文刚一到场,身边一下子就围上来六七个人。“潘老师,我还以为这么冷的天,你不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满脸兴奋。“老师,我已经找到工作了,是上海一家业内很有名的企业。”来自武汉科技大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小赵高兴地冲潘淑文比画着。一名聋人朋友还细心地为她拢了拢围巾。

  潘淑文早晨7点半就坐上了公交车,因为路程远,她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来到手语园地的,大多是她曾经教过的学生,也有周边一些听力有障碍的朋友或者想学手语的大学生志愿者。

  这个手语园地由潘淑文和武昌区残联聋人协会于2010年3月份创办,活动时间是每周三和周六的上午9点到11点。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尽管天气寒冷,现场仍有120多人。潘老师说,天气好的时候,能有300多人。

  “现在天气冷了,你的膝盖刚做过手术,出来锻炼要注意保暖。”潘老师用手语和一位聋人交流,提醒他锻炼要适度,“家里有什么难处就说出来,大家伙儿都会帮你,别藏着掖着。”

  潘淑文从事手语教育已经52年,曾经在武汉电视台当过手语翻译,退休后又主动到武昌区残联聋人协会帮忙。“其实,聋人大部分都是很敏感的,家人会手语的也不多,平时和人沟通就少,更需要关爱。”潘淑文说,“有时候对我们来说举手之劳的事情,对他们可能就是大问题,我能帮就帮一下。”

  潘淑文自豪地说,“你别看他们有的头发比我的还白,可都是我的学生。他们有啥事儿,都喜欢来找我,我还帮好几个说过媒呢!我看到他们高兴,我就高兴。老天爷已经对他们不公平了,我就想洒点光在他们的心坎儿上,让他们感到些温暖。”

  午后,潘淑文和几个协会的同志顶着寒风辗转来到武昌区残联。一进办公室,她就为手语培训班的授课忙碌开了。来上课的是湖北各高校手语协会的志愿者,当天因为有全国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好几个学生不能赶来,“马上就要比赛了,我得想个办法给她们补上这一课。”潘淑文老师有点焦急。

  她说的比赛,是指湖北省第五届高校手语联谊赛。据推算,武汉市大概有9000人有听力障碍,而手语翻译人才却极为稀少。为弥补这个缺口,武汉市残联已经举办了好几期手语培训班,并且和各高校合作教大学生手语。

  14时30分,潘淑文开始上课。她先带着同学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温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又通过组词和造句来检验。“手语全靠两只手来进行交流,又要把汉字表示清楚,因而特别复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语境里还有不同的含义;再加上手语也有方言,学起来就比较困难。”潘淑文说,“有时候一个细微的差别,就会闹出误会和笑话,引起不愉快。”

  “我觉得现在那些手语歌对我们教学不利,因为那些手势并不是所有的歌词,舞蹈只选取了视觉表现效果好的手势,这就导致有人学的时候就没有学完整,以偏概全。”潘淑文对当前手语推广方面的一些问题忧心忡忡:“当然,我们首先要让大多数人接触手语才能推广手语,不能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17时30分,夜色渐临,忙碌了一天的潘淑文老师,费力地挤上521路公交车回家……

  

  链接

  手语翻译师是从事以手语(手指语、手势语)、口语为交际手段,为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士之间进行传译服务的专业人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将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手语翻译的培训、测试和鉴定体系,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国家级手语翻译机构。据统计,目前我国听障人士至少有2057万人,而手语行业发展缓慢,除少数师范类高等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中开设手语课外,手语教育(包括社会培训)力量薄弱。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