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舆论场”的张力与融合--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论研究

两个“舆论场”的张力与融合

邢彦辉

2013年01月07日15:18        手机看新闻

舆论场的含义与分类

在我国新闻学界较早提出舆论场定义的是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他认为:“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①构成舆论场有三要素:“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同一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与交往频率较高、空间的开放度较大,空间的感染力或程度较强,便可能在这一空间形成舆论场。无数个人的意见在“场”的作用下,经过多方面的交流、协调、组合、扬弃,会比一般环境下形成舆论场的速度要快,并有加速蔓延的趋势。这类开放的、公开平等而自由讨论的地方,是促成舆论形成和变动的重要空间。

新华通讯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②: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即官方舆论场,它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网络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聚集民意的平台。从BBS到门户网站,从博客到微博,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改变着舆论的生成语境,重塑着公共生活。在互联网没有成为舆论表达的主干道之前,官方舆论场在传播、引导舆论方面处于主导地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打破了官方舆论场掌控舆论的局面,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我国民间舆论力量的快速成长,始终是与网络相辅相成的,并在网络上形成一个决策高层和传统媒体都关注、并产生互动的公共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形成了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

两个“舆论场”的张力

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民间舆论场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以一种新兴舆论场的形态与官方舆论场交融糅合,有些时候甚至相矛盾。能否有效引导民间舆论场,使之与官方舆论场最大程度吻合,是处置各级各类舆情的重要评判标准和关键所在。

1.发展速度不平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是15年前的867倍,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有人说中国已进入“微博时代”。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环比增长近50%。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有人估计可能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数量。以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媒体为载体构筑的民间舆论场,发出一阵又一阵强大的舆论风暴。微博成为舆论的重要发源地。无论是徒手接住高空坠落女孩的“最美妈妈”,还是“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都是由微博最早播报,迅速引起全国普遍关注,并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风暴。

2.面对突发事件,反应速度不一

面对突发事件,民间网络舆论场的形成速度快,且容易形成一个“群落”。 Web2.0时代的社交网站、手机网络等的普及,使一个事件或问题能迅速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形成舆论场,而主流媒体的舆论场在这方面总是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些滞后性。而网络舆论场就不一样,网民会针对事情的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特别是微博以其快捷方便的特点,在网络舆论场“大军”中占有一席之地。

3.关注对象主题不同

目前,这两个舆论场从内容到语境都存在差别。“官方舆论场”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等重大题材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民间舆论场”在涉及公务员管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公共安全、司法公正、城乡差距等涉及公平公正的话题上,更容易被网民认可。

2012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涉及反腐倡廉、突发事件、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等近30个领域,其中公务员管理、司法执法、企业财经领域的热点话题数量较多,位列三甲,占比分别为9.6%、8.3%、7.9%。③

4.信息的真实度不同

在麦克风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们借助互联网上的微博、BBS、博客等平台可以自由的发布信息,由于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缺失或把关不严,容易使一些虚假信息甚至对社会构成危害的信息的传播,误导社会舆论。而在主流媒体所营造的舆论场内,由于主流媒体较高的公信力和把关人的在位,保证了信息的真实准确度。

“两个舆论场”的融合

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表明社会舆论越统一,舆论环境越和谐,官方舆论场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强。如果两个“舆论场”重叠部分很小或者没有,那么,官方舆论场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要处理好这两个舆论场的关系,一方面要使“官方舆论场”在“三贴近”上下大气力,让受众看得懂,易接受,更亲切;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回应和引导民间舆论场出现的热点舆论,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在官方网站搭建互动平台,吸纳和承担部分民间舆论场的功能。

1.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利益诉求。公共利益为两个舆论场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公共利益是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它能聚合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力量,形成团结统一的舆论场。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场中,各种舆论不能否定或偏离这一根本利益。在公共利益至上这个理念的共识之下,民间舆论场中那些非理性的、消极的部分自然会被纠正和淹没,而官方舆论场中正面的、高尚的部分自然会被民间话语推崇、认可。在追求公共利益的道路上,两个舆论场形成了强烈的共振效应。

2.坚持理性对话,实施有效互动

舆论场是开放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旦引爆,会出现两个舆论场的互动。作为社会大舆论场的组成部分,网络舆论场扩展了民众话语的空间范围,增强了民间“口头舆论”的影响力,更快速地传递了非主流的舆论。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良性信息互动,保障了民众的话语畅通,保障了舆论场的正常形成与消解,有助于社会进一步良性沟通和社会内部的团结与稳定。网上“意见领袖”作为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场的缓冲地带,在两个舆论场的沟通与融合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发挥网上“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意见领袖”理性发言,发布有深度、客观全面的信息,及时沟通采纳其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降低网上噪音分贝,促进社会舆论正能量的发挥。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①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

②南振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3年第3期

③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2012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http://www.qianlong.com/2012-08-01 09:08:56千龙网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分享到:
(责任编辑:程惠芬、戴莉莉)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