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真相走得更远--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关注媒体新生态②

如何让真相走得更远

冀业  冯秋实

2013年02月07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插画:李瑞宁

  专业新闻媒体应该坚持职业准则,商业门户网站应依法严格把关,社会化媒体能够鼓励网络公民提高社会文化素养,政府要对新媒体善加利用

 

  上期回顾:1月31日14版《“一件小事”为何引发大众热议?》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互为信息源、互设议程的。一些新媒体上的坏消息系误读误传传统媒体而来;一些互联网虚假信息也被传统媒体传播,被赋予权威性,从而扩散得更广

 

  1月下旬,在山西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期间,为保证代表集中精力参政议政,大会筹备组提出“八不准”的会议内部纪律,其中一条要求“不准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向参会人员散发告状信、传单和小字报,进行人身攻击,造谣诬陷,影响和干预会议正常秩序”。对于这条会议纪律要求,当地电视、报纸媒体给予常规报道,然而经网络、微博等转载后,该条消息以“山西人代会不准告状”为标题,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记者随后向大会新闻发言人以及参会代表调查核实,大会设立了信访组和会风会纪监察组,接待有问题需要反映的代表,并且还专门设立省委信访接待组、省人大信访接待组和省政府信访接待组,公布了办公地点和举报电话,接受群众来信来访,并不存在“不准告状”一说。许多代表对网上的炒作感到哭笑不得。

  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特别是微博等的蓬勃发展,对新闻事件出现了“针对性”截选、碎片化传播的趋势。这样的碎片化信息充斥于公众视野,无助于人们抵达事实真相,更导致各说各话的“罗生门”现象不断上演。 

  负面内容为何不断

  新媒体中存在的问题,与所处语境有很大关系  

  新媒体中存在的虚假新闻和恶意炒作,与其所处的语境有很大关系。

  “传播得又快又广的虚假新闻和恶意炒作,通常是信息有模糊性、得不到证实,话题又具有公共性、身份心理接近性、异常新奇等语境特征,使公众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进一步阐释,“其实这些实际上是社会集体记忆的潜伏、变化后找到一个发作的机会”。

  “坏消息扎堆儿,不是由互联网引起的,而是根子在现实。各类不良治理引起民怨,它们择机而动,都在当下的新媒体出口一泻而出。由此,所谓坏消息便开始泛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指出。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传统媒体是主流媒体,而一些新媒体因为没有专业采编队伍,对信息的真实性没有核实把关,评论也不太理性。

  “这两种媒体的作用也不同。作为主流媒体的传统媒体更多地起到宣传传播作用,而新媒体更多地成为一个发泄的窗口,人们积累了一些情绪,需要一个渠道,往往不在意信息的真假。”他说。

  新媒体新闻目前是一个宽泛的话语系统,既包括具有专业性特征的新闻业数字传播渠道,也包括商业门户新闻编辑渠道,还有诸多社会化媒体新闻线索渠道。“问题出在:后两者缺乏专业的新闻把关能力,而前者对后两者日趋依赖。”杜骏飞一针见血。  

  不必过于纠结消息好坏

  传统和新兴媒体是互融的,它们根植于社会大的舆论环境,因此在许多公共性问题上,舆论场趋于一致  

  一则传统媒体刊载的好消息,经过新媒体的解构、解读可以变为坏消息。为什么新媒体上容易出现坏消息扎堆的情况?

  姜奇平讲到,此类现象并非国内特有,国外也有。“传统媒体通常以正面报道为主,部分民众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便在新媒体上更多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信息,或者下意识地对一些信息进行负面的解读。”

  “这其实也体现了在新媒体上人们期望对事实得到更多元、全面了解的一种需求。”姜奇平分析,主流媒体承载着主流价值,“现在网民和以前相比已经理智、理性了许多,在新媒体上出现负面信息时开始学会到传统媒体进行求证,或者是通过新媒体呼吁和促进主流媒体进行求证。”

  陈昌凤则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互为信息源、互设议程的,很难说新媒体上的坏消息就是误读误传传统媒体得来的。“也存在一些互联网虚假信息被传统媒体传播,被赋予权威性,从而扩散得更广。”

  《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佐证了陈昌凤的观点,例如“广电总局解释《泰坦尼克号》裸戏被删”。这则虚假新闻不仅被国内外众多传统媒体转载,甚至连《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本人都信以为真,最终经过一番求证,才发现这则“新闻”原为豆瓣网一名网友的恶搞。

  “传统和新兴媒体不只是互为信息源的关系。它们是互融的,根植于社会大的舆论环境,因此在许多公共性问题上,舆论场是趋于一致的。”陈昌凤说。

  “因此,没有必要过于忌惮是‘坏消息’、‘负面新闻’,有时坏事的暴露,其实是好事。但是,对于那些涉及传播伦理,如相关研究已证实关于自杀事件的报道可能“传染”之类,专业媒体还是要慎重。”

  “虚假新闻的传播,是能通过纠正机制被很快澄清的,所以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信息传播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包括纠正错误。”陈昌凤指出。  

  媒体内容建设的根本之道

  减少虚假新闻、恶意炒作,根本还是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以事实说话,同时加强传播守则和伦理的自律

  “减少虚假新闻、恶意炒作,根本还是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坚持以事实说话,同时加强传播守则和伦理的自律。

  制度规范完善,对媒体内容建设不可或缺。“对于恶意散布谣言、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应该坚决予以法律制裁,同时每个媒体的使用者都应该形成一种意识,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姜奇平表示,在进行立法和行为规范的同时,应该继续保障民众充分使用新媒体表达观点的权利。

  传统媒体加强和新媒体互动,也是媒体内容良性互动的良方。通过社会化媒体直接与网民进行互动,是减少虚假信息的有效途径。

  “从社会层面上讲,尽可能消除信息的模糊性,增强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是虚假新闻、恶意炒作减少的重要条件。改变社会群体心理,也要从改善社会环境做起。”陈昌凤说。

  “希望专业新闻媒体能够坚持职业准则,商业门户网站应依法严格把关,社会化媒体能够鼓励网络公民提高社会文化素养。而政府要兼听、谦恭、明智,对新媒体善加利用,同时以法治精神保护公众权益、创新社会管理。” 杜骏飞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