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媒体的“门面”的播音员主持人成为了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是社会的关注焦点,目前我国众多的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培养未来的主持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笔者试图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主持人;教育;改革
时下伴随着广播电视的高速发展,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的个性化主持风格,相对于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主持姿态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以白岩松、柴静、张泉灵等为代表的一批民生新闻主持人,以亲民的形象和亲和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他们也迅速成为名主持人名记者。由于知名主持人的明星效应,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以及众多学子追捧的职业。院校培养主持人是我国主持人的一个重要来源。
我国目前有300所以上的高校设立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每年的毕业生达到了万人,但各家电视台电台的优秀主持人依然紧缺,众多知名主持人中也鲜有科班出身,在新的形势下,院校如何紧跟时代行业的发展需求,如何在为我国高速发展的广播电视培养更多的优秀主持人,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院校在主持人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力量存在不足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在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数量急剧的同时,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播音主持专业与一般的文科教育不同,除了课堂讲授,还必须通过小课辅导及个性化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目前,高校播音专业教师主要由播音专业的毕业生和一线媒体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担任。播音专业的毕业生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媒体实践经验;一线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理论知识,真正有理论基础,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严重不足。
作为一个培养特殊人才的专业,在专业培养上要投入很高的教育成本,因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大量的上镜和录音实践课是教学必备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教学上要具备视、听、录、摄、演、控的全套播音实验设备。然而很多院校虽然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却没有相应的实践设备。师资力量的缺失,导致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质量却无法得到保证。
二、教育模式的相对滞后
业界认为,优秀的主持人并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培养,更重要的需要在职场和新闻采访中磨练,国外的主持人在经历了从记者到资深记者到主持人到资深主持人的成长道路之后,无论是人生阅历、文化素养,还是从业经验,都有了一定深度的积淀,他们都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对诸多领域也都有自己的理解,产生了一批像克朗凯特,奥普拉.温弗丽、丹拉瑟等世界知名主持人。这与我国主持人虽然外表靓丽、仪态端庄,但却“千人一面”,没有自己的特点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北京广播学院1963年开设播音专业以来,注重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教育思想,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得到了简单的延续,随着电视的普及,外形也成为播音与主持专业选拔的重要标准,这也就造成了在考生的选拔上,更多的偏向于声音和形象的考察,而忽略了对考生文化素养的考察,在入学后,也往往强调字正腔圆的吐字归音和仪表的端庄,弱化了思维及思辨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我们的主持人往往在靓丽的外表和字正腔圆的语音之后,缺乏一个丰富的头脑,无法形成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主持人应该是各个领域中的言语传播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出众的学习能力,通过职业历练,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主持风格,从而赢得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时下的主持人队伍中,如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杨锦麟、阮次山等,都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形成了或冷静深刻,或因其机智幽默的个性风格,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张颂老师也提出:应该坚持文化基础课同语言功力并重,在专业课教育中,坚持思想道德、新闻敏感通真情实感表达技巧并重。因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形成播音与主持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在学科建设中理论研究与教学不平衡
播音与主持专业是一个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专业,理论建设是播音主持事业发展的基础,实践教学能够促进播音主持理论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完善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可以梳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规律及经验,能够促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能够在实际操作中,验证现有的理论体系,并能指导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向。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对播音和主持专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传媒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播音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理论研究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随着播音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多、日常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导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研究,使教学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处在一个矛盾的环境中。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想法。
四、从源头上保证质量
在我国开办播音专业院校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下,要整体提高播音专业学生的素质,就要从教育源头上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标准,从师资力量、专业配置等多方面严格控制,对达不到标准的院校进行停招和限招的处理。
五、改变教育理念
声音和外形固然是主持人选拔的重要标准,但不应该成为决定因素。在当今的传媒环境中,观众对主持人的关注点已经由外在形象转变到主持人对各个领域、各个事件的个性见解。广播电视语言在完成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更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达向上的、个性的文化。因此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出众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应该作为主持人选拔的一项重要条件。崔永元的“三句半”式幽默、杨锦麟犀利、独到的新闻评论都是这种文化素养为本的播音理念的表现。因此,在录取方式上,应该提高对文化课的考察力度,在考察外形、声音的同时,加大对考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的考察。
六、根据学生自身特色,分类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质,在大一、大二阶段进行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基础课学习,包括普通话语音、发声基础训练、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文学等,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的理论施教,大三、大四阶段可以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潜质进行分类培养。就我国传媒行业的现状,有以下三类:新闻播音员、新闻主播、综艺节目主持人。
新闻播音员要求对各方面知识均有涉猎,在播音时庄重严肃、谈吐直率、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因此在这一板块的培养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知识的广度和对稿件处理的能力。
“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播应该是集合魅力、表达能力和发现能力的三位一体”。记者是孕育新闻主播的摇篮,一个成熟的新闻主播,必须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而且需要极强的分析思辨能力,能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和神态。在培养新闻主播的过程中,除了学习语言表达课程以外,加入“采访、编辑、评论”等新闻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同类新闻的能力。
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培养中,我们不妨大胆借鉴表演艺术当中的有益元素并通过适当的运用从而提高主持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副语言的表现力。对于综艺节目主持人来说,副语言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如眼神,表情,手势,体态等等,往往涉及到表演中的知识,从美学角度来说“表演艺术与主持艺术的艺术诉求是一致的,它们的创作本身就体现了美的追求,是给受众带来美的愉悦和美的快感的审美过程”。因此在这一板块的培养中,加入表演基础训练中的注意力训练、感受力与适应力训练,肌肉放松训练、游戏训练、想象训练、感觉器官训练、激情与爆发力训练、交流训练、观察生活训练等模块,将会对综艺主持人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七、适应行业发展趋势,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
在频道专业化、细分化的趋势下,部分专业性强的节目只有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主持人才能驾驭,如《今日说法》的主持人撒贝宁、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芮成钢、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白岩松等,他们都是具有节目所对应的相关专业背景,因此才能在节目主持中游刃有余。院校在培养主持人的过程中,应采取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可以对主持人进行各个专业的双学位教育,提高主持人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更好的驾驭节目。
八、进一步增强实践环节
主持人白岩松曾提到过,一个好的主持人是让观众的心灵接受你,你说的话可以触及他的灵魂。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事件的通透的看法,这些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主持人的培养中,参与到媒体第一线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积累,在生活中沉淀自己的思维,成为一个合格的主持人。
随着传媒行业的高速发展,主持人的培养模式也应该随着行业的发展而进步。目前,院校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参加考试,但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毕业后却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这就暴露了我国培养主持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得不足。只有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式,才能完成我国传媒行业发展所需的理论体系建设和人才积累,而如何完成这一积累,从而助推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传媒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院校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徐杰,男,陕西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主任播音员,主要从事电视新闻研究。)
参考文献:
[1] 央视台长坦言部分主持人素质差[OL].http://www.henannews. com.cn/newcnsnews/42/2007-04-23/news-42-31291.shtml.
[2] 张颂.播音与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 孙玉胜.十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 顾晓丹.相融相通超越自我试论表演基础训练借鉴对主持人培养方案的优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