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翟树岩和他的春耕报道组 一片赤诚为农民--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追记翟树岩和他的春耕报道组 一片赤诚为农民

2013年03月26日19:38        手机看新闻

  翟树岩同志生平

  春耕大忙之时,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记者翟树岩、谭老丫、客雯,于2013年3月17日前往四川省宜宾市,投入春耕一线的新闻报道。他们先后深入宜宾市、筠连县、内江市、资中县、隆昌县二十多个乡镇,六十多个旱情严重的村庄,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新闻素材。3月21日,在隆昌县采访结束之后,三位记者前往另一个受旱严重的地区——眉山市,下午4时许,在距离宜宾市2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随着一声巨烈的撞击声,这支三人春耕走基层报道小组的拍摄停了下来——三位记者所乘坐的采访车与前方货车追尾碰撞,导致车前部严重变形,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翟树岩同志头部受到剧烈撞击,鲜血迸出,顷刻间染红了前挡风玻璃,接着被撞击后的采访车在高速公路翻滚滑行100多米,在此期间摄像机又撞入翟树岩的胸部。记者翟树岩终因伤势太重不幸牺牲。在营救过程中,他还死死的抱着摄像机,并用手艰难的指着机器的卡,似乎是说里面还有很多拍摄的素材……

  他永远离开了所热爱的农业新闻事业,终年58岁。同车的记者谭老丫、客雯受伤。

  对于常年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农业新闻记者来说,这原本是一次和平时别无二致的采访,而这次记者翟树岩却永远留在了春耕一线的报道路上……

一片赤诚为农民

  去冬以来,受持续少雨影响,我国多省陆续出现旱情。刚刚完成在河北省邯郸市春耕走基层拍摄的翟树岩、客雯,又辗转赶赴四川省宜宾市,与先期到达的记者谭老丫汇合,报道当地的春耕抗旱。筠连县地处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群山起伏,此次干旱时间已长达半年,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农民饮水及灌溉全面告急。在从当地农业部门了解情况后,三位记者立即赶往了筠连县旱情最为严重的筠连镇旗隆村。旗隆村位于大山深处,海拔一千多米,由于极度干旱,村民急于寻找水源,村民连续打了5口井,却全是废井。三位记者到达打井现场后,记者翟树岩火速投入工作,跟踪拍摄了一位返乡打井的农民工。在八米深的井下,拍摄这位村民用双手一点点扒土挖井的现场,一直扛着摄像机的翟树岩发现,此时小伙子的双手已满是泥土和血污。拍完镜头他留下了眼泪,紧紧的拉起村民的手。而让他更加放不下的是日益严重的旱情,在那里他不仅详细的记录了农民的抗旱工作,还与村民一同打井,一边挑着挖井的泥土,一边喝着苦涩的井水。他骨子里对农民的感情,是那么深厚和诚恳。在四川雅安贫困山区的悬崖小学采访时,他看到贫困孩子生活困难,把身上的全部现金2000多元分成20份,悄悄的放在孩子们的书包里;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拍摄艾滋遗孤时,他又是将全部现金1000多元,送给孩子们当回家的路费。他常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察农民之苦,急农民之所急,问农民之所需,才是一名合格的农业记者。

  尽记者之责任

  记者的首要天职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界传递真实的信息。农业记者的天职就是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了尽可能多地拿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三位记者不辞辛苦,辗转多地。5天时间跑了3000多公里,其中有近1000公里的山路,走访了六七十位农户。为了节省拍摄时间,他们早出晚归,把所有能利用起来的时间都用来拍摄。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晚了就住在村子里,饿了就吃顿简单的农家饭。凭借着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老翟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真实而丰富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素材。在筠连县春风村,老翟他们拍摄了当地是如何利用喀斯特地貌,因地制宜,种植李子树,为农民创造收益。为了记录下当地农民抗旱保春耕的现场,老翟他们索性就住在村子里,与农民一同劳作,一同生活。在隆昌县,几万亩毛竹干枯而死,土一捏就变成碎块,水塘已经干涸。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干旱现场,老翟他们急在心里,到底有没有抗旱的好经验好办法。2013年3月21日中午,在完成拍摄后,报道小组在吃饭时得知,在旱情同样严重的眉山市,当地正在靠引水来让老百姓用上水。老翟他们当即决定,立刻赶往那里采访报道。而这一次出发,却没抵达目的地。

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更长

  由于翟树岩摄像技术精湛,人缘极好,所以日程排得满满的,经常是今天刚回来,明天就又要和另外一名同事出去了,和他长期合作的记者雷建功和刘新志回忆,一年中翟树岩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雷建功粗算了一下,按照出差一百次,每次平均四天来算,只他们俩朝夕相处就有一年多的时间。他是一名战士,在新闻战线奋斗了近四十年的翟树岩,永远倒在了采访的路上。

  待同事如手足

  翟树岩、谭老丫、客雯是春耕一线走基层记者的优秀代表。其中,翟树岩58岁,谭老丫43岁,客雯31岁,老中青三代记者薪火相传,他们既是采访一线亲密的战友,也是生活中亲如家人的兄弟姐妹。而很多同事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翟树岩跟大家肝胆相照,古道热肠,不管是谁,家里有了什么事,他都会把他认识的朋友介绍给大家,希望尽最大的力量来帮助.

  翟树岩,生于1955年12月31日,是栏目里最为年长的记者,同事们亲切的称他翟老师、翟哥。

  他是一位师长。做了四十年的电视,他不仅是一名技术精湛的摄像,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一线记者。前三十年他一直在部队服役,来《聚焦三农》的十年中,他为栏目的发展无私奉献。无论是地震、泥石流,还是洪水、雨雪冰冻灾害,他都身先士卒。十多年来,他和记者雷建功创作的《贵州抗旱自救日记》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抗震救灾作品一等奖,和记者刘新志创作的《狠刹农村吃喝风》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二等奖,《坑人的假豆粕》、《私采滥挖何时休》、《沉陷的村庄》、《农牧民的春天》等作品多次获农业部优秀作品奖,2009年翟树岩拍摄的内参片《谁为我的学费买单》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栏目中许多新来的记者都是老翟手把手的带上新闻之路。栏目的一位同事追忆道,“我就是翟老师一手带出来的”、“每一个镜头、语言都是他手把手教我”、“他让我在摄像机前的出镜有了信心”。而像这样的例子在《聚焦三农》举不胜举。翟老师——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许多同事对他的尊重和感激。

  他又是一位兄长。今年3月,在邯郸采访春耕生产时,当地气温突降,女记者客雯衣服单薄,老翟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披在客雯身上,并乐呵呵的说:我是当兵出身,抗冻。时至今日客雯依然忘不了那份来自兄长的温暖和呵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他还有另一个称呼:翟哥。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哥,他永远把安全留给别人,把责任和危险一人承担。 在栏目大家都称他“翟哥”。这两个字的背后是一份任劳任怨。只要他在单位,从不挑剔采访任务的急难险重,他第一句话总是:“行,没问题,啥时候出发?”。老翟不仅勇挑重担,而且乐观积极,他50岁的年纪却有着20岁的心态。在工作之余,总是讲笑话逗大家开心,人缘极好,所有的编导都希望和他一起出差。就在他出事前五分钟还在微博上给大家发受旱地区一路上的见闻。

  他还是一位机智勇敢的记者,拍摄过程中还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记者解决难题,让你做事更加省心,记者上官王强2009年在福建调查一起农民土地被侵占一事时,农民反映有1000多亩土地被占,而当地政府说只有不到400亩土地被征用,并拿出相关的正式批文,正当记者一筹莫展之际,老翟利用一个空隙悄悄从隔壁办公室拍摄到一份政府纪要文件,从而确认地方政府少批多占的非法占地事实,他这种机警的工作作风在做调查类节目时经常出现。

总说把机会留给新同事

  “我们关系特别好,翟老师是我的老师,”一位同事说,自己是翟树岩一手带出来的,“每一个镜头、语言都是手把手教我。”军人出身的他喜爱军事,总是扛着摄像机,“他还总说把机会留给新同事。” 接近六旬的翟树岩依然是摄像机不离手,网络上最新一期翟树岩拍摄的节目是《珠三角缺工启示》,就在4天前。翟树岩平时有句口头禅,“这辈子第一爱电视,第二爱汽车,第三才是老婆孩子。”事实上,翟树岩非常疼爱家人,外出采访几乎天天给家里打电话,经常会给妻子女儿带回来一些小礼物。翟树岩每天都乐呵呵的,似乎没有任何烦恼。他常跟周围的人开玩笑,“别叫我老头。”翟树岩心肠也很软,一次女儿救父被烧伤的采访,他一边拍摄一边流泪。

  十年来,老翟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神州各地。无论是天山脚下,还是青藏高原,无论是东部沿海还是西部边陲,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是一名战士,他说过,摄像机是他的枪,他要用枪打好一个又一个胜仗。

  噩耗传来,所有的同事和亲朋好友都痛彻心扉,悲恸入髓。纵有万般不舍,却无法换回这个曾经拍摄过无数好新闻的优秀记者,这个曾经与我们并肩奋战的良师益友,这个心怀热忱、追逐理想的好人。唯有继续拿起我们手中的摄像机,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捕捉并记录下更多的新闻素材,扛起记者的担当与责任,为农民发声,为农民代言。

  斯人已逝,但我们的农业新闻事业却不会就此停止。还在治疗中的谭老丫和客雯两位记者说,他们一定要以最快的时间,把这期四川抗旱的节目制作播出,要给已经走了的老翟一个告慰,也给干旱中企盼的农民一个交代。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