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办央视英语传送频道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成功开办,对于海外华人华侨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据统计,国际上以汉语为传播符号的信息量只占总量的5%左右,仅有第四套节目,中央电视台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显然是不够的。当今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电视、杂志、网络等都是美英主导的英文媒体。此外,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西方电视媒体几乎都开办了自己的英语频道,这些频道在国际舆论舞台上掌握着话语权,构成国际信息流动的不对称、平衡的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创办英语国际频道的探索和尝试。
1995年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大会东道国的国家电视媒体,为了做好大会的电视转播工作,中央电视台专门设立了一个“C路电视频道”,节目内容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从1995年8月30日7点至9月16日凌晨2点,每天播出19个小时各类英语节目,共播出了323小时的节目。“C路电视频道”是中国第一次以频道方式较大规模组织对外报道,尽管从内容上来说,还停留在对中文节目的翻译、改编为主的阶段,但毕竟在如何运行英语国际频道方面进行了一次积极的探索。创办英语国际频道之前一次较大规模的练兵是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香港回归电视直播报道。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接收盛况,中央电视台专门开通了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英语节目信号,由海外中心外语部对香港回归盛况实地进行了41小时的全程英语现场直播。这次直播通过卫星信号向世界播出,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以全频道的方式对外进行英语播出。虽然这个“英语节目信号”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英语国际频道,但与1995年的“C路电视频道”相比,无论在组织形式、报道内容,还是在报道方式等方面,都朝着英语国际频道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两个月之后,也就是1997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英语传输频道,当时被戏称为“没有户口的频道”,因为它是一个试播频道。但每逢重大的宣传报道事件的时候,恰恰是这个外语频道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为中央电视台宣传的对象有两种,一是海外的华人华侨,二是关心中国的外国人。要让外国人能够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而且能够看懂节目,不用他们的语言,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重大活动,比如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央电视台就用公用信号,用外语解说,对全球播放,世界上大约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采用了中央电视台的这个直播信号。特别是像美国国会电视台,基本上原封不动地使用,影响远远超过中央电视台自己播出的影响。这个频道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一起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其信号通过8颗卫星11个转发器向全球播出,每天播出17个小时30分钟的英语节目,基本具备了一个完整英语国际频道的规模。
央视英语传输频道基本由《英语新闻》、《中国投资指南》、《今日中国》、《中华艺苑》、《华夏风情》、《电视剧场》、《中国各地》、《周日话题》、《外国人看中国》、《神州风采》、《学汉语》、《中国音乐电视》、《中华武艺》、《中国烹饪》等14个英语栏目构成。首播栏目约占三分之一,重播两次。
除了央视英语传送频道,上海电视台外语台于1995年下半年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用英语(后又增加日语)播出的城市电视台。它的目标受众直接瞄准了西方的主流社会,并从1996年底开始向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世界报道》栏目提供新闻,影响较大。到了20世纪末,美国有线新闻网采用的上海电视台提供的新闻已达一百条左右。另外,1996年,该台在卫视频道中创办了《中日之桥》节目,这是全国第一个日语电视节目,该栏目采用了新颖鲜明的形式,开创了我国外语电视“脱口秀”的先河。该节目在日本一播出,就受到了日本媒体的广泛关注,该台的日语新闻节目也受到日本广播协会(NHK)等主要媒体的重视,上海外语台定期向他们提供的新闻话题节目,往往不加修改就全面播出。这些事实说明我国的电视新闻已经逐步进入西方的主流社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