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9期

论舆论多元化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的影响【4】

张举玺

2013年11月14日13:24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舆论多元化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的影响

前面分析了舆论多元化的含义与实质,下面着重观察一下舆论多元化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造成的深刻影响:

(一)多党制确立,苏共失去对舆论阵地的领导

舆论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继“公开性”原则之后,推出的又一大“革命性”倡议。准确地说,舆论多元化是从戈尔巴乔夫的意见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等步步演变过来的。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多元化是他的政治多元化的舆论准备,政治多元化则是他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必然归宿。

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就是对新闻舆论工具实行“开禁”,允许人们有批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由,而唯独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批评的自由和社会主义的地位。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多元化就是要搞多党制,反对苏共对权力的“垄断”。他认为,实行多党制是“真正民主制度的特征”,只有这样做,才能消除党的“政治垄断”现象,排除“官僚管理体制的独裁专政”。

从1987年起苏共党内逐渐形成了三大派别,即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所谓“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所谓“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所谓“主流派”,而且斗争不断加剧。

在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的倡议下,苏联国内一夜之间冒出了大大小小6万多个不同的政治组织和派别,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人物以其本来面目粉墨登场。从此,各派政治力量在混乱中向苏共夺权,致使苏共丧失领导权,丧失执政地位。1990年3月,苏联举行人代会,修改宪法第6条,取消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正式确立多党制。

自此,苏联新闻事业脱党去共化的演变在法律程序上宣告完成。

(二)媒介逐步进入无政府状态

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执政党坚持对新闻事业进行领导,这是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是,苏联晚期新闻事业由于受到舆论多元化的冲击,先前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各种行政管理措施被逐步明令废止,导致苏共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在短期内完全放弃了对原属媒介机构的直接领导。大批媒介机构纷纷独立,各自为政,从制度上放弃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从根本上抛弃了党性原则。

特别是1990年6月,苏联政府颁布《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规定“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以及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登记创办媒介机构的权利”这使反对党派、团体和私人办报完全合法化。到1990年10月,在短短4个月内,苏联就有700多家报刊进行了登记,其中私人报刊约占七分之一。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独立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相关独立经营频道。苏联媒介领域从此进入了无政府状态。

在上述媒介机构中,约有三分之一新创刊的媒介属于苏共各反对派政党,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制造各种反共言论,甚至不断刊登那些退党者的文章,污蔑继续留在苏共党内的都是些“不正派的人”,直接导致退党人数剧增,从心理上起到了瓦解苏共的作用。[11]与此同时,原属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一些大报大刊,如《真理报》《共青团真理报》《劳动报》《红星报》《莫斯科新闻》《文学报》《消息报》等许多机关报刊都纷纷脱离原属机关,宣告独立。《消息报》甚至长期批评苏共和苏联政府,支持各地的“民主派”和民族主义者。[12]

(三)负面新闻虚假新闻泛滥成灾

媒介脱离苏共管理之后,仿佛脱缰的野马、出笼的猛虎,任何一件小事,不管是今天的一件交通意外还是历史上的一件错案,都能成为新闻媒体长篇累牍报道和炒作的对象。

媒介纷纷扬扬揭露官场的黑暗、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文章,以及夸大其词、淋漓尽致地宣扬酗酒、吸毒、赌博、卖淫等社会阴暗面,严重扰乱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那些激进派报刊还大量刊登否定苏联历史和歪曲苏共历史功绩的文章、发生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和失误,被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和阴谋家无限夸大和歪曲后渲染于报端。为了扩大发行量,一些媒体不惜煽风点火,故意捏造耸人听闻、荒诞无稽的假新闻以吸引读者眼球。有些反对派报刊不惜重金,专门邀请一些社会名流和权威人士,开辟专栏,针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大肆造谣,戏说民族关系,蛊惑民族独立等。这些虚假新闻和虚无报道,很快就引起民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国内民族矛盾尖锐。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对苏共的威信丧失殆尽,自第二次卫国战争养成的民族自豪感受到沉重打击。

(四)内外媒介勾结形成反共浪潮

舆论多元化为西方反共思潮提供机会,内外媒介勾结,沆瀣一气,形形色色的反共势力,如同山洪般奔涌而出,在苏联境内外策动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共反苏反社会主义浪潮。

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指示,苏联从1987年1月起,完全停止干扰英国BBC对苏联的广播。随后,对美国之音和欧洲自由广播电台等多家西方电台的对苏广播开放了领空与频道管制。从此,苏联民众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到来自西方自由电台的声音。这些西方国家政府的喉舌大肆宣扬西方的生活方式,介绍西方对苏联改革的态度和观点,用西方的立场和视角评价苏联的政治局势。这对当时正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苏联人来说,其蛊惑性、煽动性不言自明。对此,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认为,“苏联停止干扰西方广播,可能比戈尔巴乔夫决定从东欧撤军50万的允诺更重要。对美国来说,它为促进苏联社会的和平演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是,苏联并没有就此打住,同年12月,苏联决定拨款400万外汇卢布,进口20种西方国家的报刊,在国内公开出售。这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对苏联的舆论攻势。[12]

综上所述,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舆论多元化,在执政的最初几年里,新闻解禁,批评的声音增多,可读性增强,读者也随之增多,这些都证明了舆论多元化的积极作用。但是,戈尔巴乔夫高估了大众传媒的作用,指望靠新闻自由去推动政治改革,却没有料到舆论多元化的自由会带来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苏联媒介在改革中被反对派言论裹挟着,一步步偏离改革目标,走向异化。

与此同时,各种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和社团组织掀起办报热潮,大肆宣传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把苏联新闻业变成了一片无政府主义的海洋。可以说,舆论多元化起初虽然不是为了直接推进新闻自由改革,但在实施过程中则极大地刺激了新闻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使苏共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才构建起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大厦,在短短五六年间就从内部垮塌,并最终促成了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训值得我们警醒。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自由化与苏共亡党关系研究》(11BXW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ke.com/wiki/%e8%88%86%e8%ae%ba.

[2]http://wenku.baidu.com/view/4f980e37b90d6c85ec3ac695.html;http://cache.baiducontent.com.

[3]http://baike.baidu.com/view/83472.html.

[4]黄枬森.试论多元化[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6]Алтунян А. О единстве,гласности и плюрализме//Знамя.-2001.-№2.-С.174.

[7]Прохоров.Е.П.《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ю журналистики》1980г.

[8]唐惠虎.戈尔巴乔夫舆论观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1989(4).

[9]李慎明.居安思危之三: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d50110102e00v.html.

[10]李慎明.苏联亡党亡国反思:“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J].红旗文稿,2012(5).

[11]Ненашев М.Ф. Иллюзиисвободы:российские СМИ вэпохуперемен(1985-2009)-М.:Логос,2010.с-37.

[12]赵强.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J].求是,2010(21).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