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出现严重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大众传媒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入手,提出地方媒体能够通过强化地标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唤醒怀旧的城市集体记忆,发挥公众舆论对景观变迁的影响力,来对城市景观进行塑造和想象,建立起自我、集体与城市景观之间的联系,强化城市的记忆功能,建构城市精神家园。
【关键词】地方媒体;城市景观;认同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社会”的概念,在一个被影像包围的景观社会中,世界完成了从“商品的堆积”到“景观的庞大堆聚”的转变,转变的秘密在于以电视、电影和出版业等媒介为主体的景观产业的支配。媒介本身既从属于景观社会,是景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反映和呈现景观,并不断塑造和建构景观社会。[1]本文以湖南株洲为例,以地方报纸对株洲地标性新建筑与怀旧老建筑这两类城市景观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地方媒体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媒体如何呈现城市景观信息?媒体如何发挥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力?市民通过媒体形塑的城市文化景观能否建构起对城市的认同?
景观的象征意义
景观可以理解为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它建立在地理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人文内涵。首先,景观是实在的物质的空间,然而城市景观和城市空间,“不仅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而且同样承载了信息和含义,表达了城市用地和城市景观背后(不同)人类主体的价值、态度和情感”[2]。可以说,在人类的城市生活中,“实体空间,诸如广场、街道、建筑物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构筑意义、传递信息的媒介”,如上海城市的地标景观外滩,整合了虚拟和实体的多种媒介元素,渐渐成长为一个建构与传播上海现代性的媒介。[3]
其次,城市景观还存在于人们的精神和构想中,这个想象空间主要是由传媒来建构的,传媒对城市景观的描述与解释表现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传媒建构的虚拟空间和认知空间与本体存在的实体空间和物理空间,共同组成了两个相互映射的世界,即“表征世界”和“实体世界”。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景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市景观的嬗变与随之而生的各种文字的、影像的叙述紧密相连,城市也因此成为一个繁复阐释的文本,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向文化景观的转变,“城市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为评判城市问题的基础条件。英国人文地理学家迈克·克朗指出,“将地理景观看作一个价值观念的象征系统”,社会就建构在这个价值观念之上,“考察地理景观就是解读阐述人的价值观念的文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