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现场,姚晨(左)和安以轩(右)对吴彦祖(中)分别以温柔和暴力相加,以香吻和控制锤安抚和打压吴彦祖。
2013年电视剧比较平淡,《兰陵王》后续口碑不错。
四川电视节“问诊”:雷剧多、投资分散、公司虚胖
第十二届四川电视节正在成都进行,会上,最近影视行业的新老问题一并被提出,争论激烈。大公司SMG尚世影业的老总苏晓就指出“上市公司价值虚高,盈利模式单一,热钱投资分散,雷剧多。”大家都认为市场正处于低谷,小作坊必然被淘汰,未来肯定是寡头式的垄断,还要打破导演中心制,让制片人与之平起平坐。
一边是不差钱
上海设立30亿影视基金,华谊2.52亿收了张国立
热钱涌动一直是近几年影视行业“繁荣”的主要指标。11月16日开幕的四川电视节上,SMG尚世影业CEO苏晓就带着调侃的口吻对媒体表示:“这个行业从来不差钱,土豪真的很多”。尤其是今年7月以来,业内并购动作不断:华策影视16.52亿收购专门做大数据分析的上海克顿传媒;出品过大热剧《赵氏孤儿案》的中视传媒斥资10.2亿收购金英马影视;华谊兄弟以2.52亿收购张国立旗下的浙江常升公司;光线传媒用8亿参股新丽传媒,获得27.64%股权。
而本报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宣称要在三到五年内上市的SMG尚世影业则联合弘毅投资设立一个30亿的影视基金,地点就在上海自贸区内,主要投资方向是影视,目前已经完成首期融资,对方负责人表示“要在五年内把这些钱花完”。
同时,越来越多片子的背后都能看到专业基金的身影。此次电视节上,前述基金的第一大动作就是与业内四家老牌影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这些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他们透露主要目的为“以大资金催生精品剧”。
也有对钱感到饥渴的公司。记者注意到,虽然证监会的IPO审批仍处于暂时关闭状态,但在排队的影视公司不下十家,包括上影、中影、“抗战剧专业户”长城影视、“雷剧专业户”拉风传媒等。有企业表示若不能直接上市,将选择借壳,“反正融资是必须的”。
一边是闹剧荒
横店开机剧组少了
电视节摆摊卖剧的公司少了
尽管总体上不差钱,但反映到荧屏上的情况就十分尴尬了。电视剧供过于求的状态长期存在,每年能最终播出的剧不超过三分之一。但同时,观众却又有“无剧可看”、“无剧可谈”的感觉,“剧荒”成了观众和业内普遍的心头痛,2013年还有一个多月就将过去,但像《甄嬛传》这样受到关注、产生话题的电视剧还没有诞生。
对此,完美世界影视公司制片人何静告诉本报记者,从2010年、2011年很多行业外的热资进入影视圈,但其实影视投资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如果没有超强的团队以及超强的市场营销,亏钱是绝大多数,“现在应该是接近八成投资在亏”。
还有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横店等影视基地开机的剧目大幅减少。横店影视城每天微博的显示热拍剧组不超过10个,在2011年的高峰期则长期维持在30个左右。“我们目前的市场环境确实处在低谷。”但何静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的,在一段时间调整之后,未来会好转。
受访的业内人士都有一个共识,行业已经在加速洗牌,趋势越来越明显。记者最直观的感受是,对比近两届的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前来摆摊卖剧的公司越来越萧条,行业内的员工跳槽也在加快,流动性很大。
还是要标本兼治
持“不差钱”论的苏晓称,行业内泡沫太多,缺少的是有战略眼光的资本,来改变中国影视行业中的几个根本问题。
问诊:4000家公司分300亿,产业能级低
开方:行业整合,小作坊将消失
苏晓说,影视行业投资已经有些“虚胖”:“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都在60倍以上,太高了”。他指出,中国影视行业产业能级较低,6家上市公司没有一家份额超过10%,而整个电视剧去年销售额100余亿元,电影票房今年将突破200亿元,相当于4000多家公司分羹300多亿元的市场。
“一家影视公司估值达800亿是虚高的,小公司数量太多,很多会倒闭,将来必然是寡头式的垄断,这样投资就不会分散,专业性会提高。”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力推行业整合,小作坊式将快速消失。
问诊:雷剧横行,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开方:亟待好导演和好编剧
对于今年雷剧横行,苏晓称一大原因是投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现在什么都涨,一部戏想把大导演、大明星、名编剧都集中就太贵了,风险太高了,没人敢这么砸钱,大制作《楚汉传奇》不照样输了?”王长田则抱怨好的创作人员太少,“一个成熟市场需要200个导演,但我们能出作品的只有60个左右,明星里能真正有市场号召力的组合不多,编剧作品的数量也有限。”
问诊:盈利单一
开方:付费点播是趋势
此外,目前电视剧主要依赖广告分羹,而电影依靠票房。苏晓认为,影视行业盈利模式会遇到瓶颈,“目前蛋糕太小,卖给电视台视频网站也就100亿,付费点播也应该要考虑,与游乐业等延伸渠道合作等方式拓宽盈利模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问诊:导演权力大
开方:制片人模式是正道
导演刘江和赵宝刚此前接受本报专访时都先后表示,自己就是要做取悦大众的导演。但苏晓认为,在中国影视业,将自己的倾诉强加于观众的导演太多了,无法把握市场,因此要改变导演中心制。苏晓判断,未来制片人会有更多话语权,甚至会与导演平起平坐。对于一部戏,导演是艺术家,把它当做作品;制片人则类似于“产品经理”,把它当做商品,考虑更多的是观众是否接受和喜欢,“学习好莱坞六大公司的模式,实行独立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