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生态文明时代《人民日报》长江流域环境报道分析【2】

黄骏

2013年11月22日10:1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四、研究发现

(一)报道数量:每年分布不均,06、07年数量最多

总体来看,除个别年份外,其余年份《人民日报》关于长江生态环境报道的新闻较为平均,每年多集中于1-5篇之间。

2003年《人民日报》该领域的新闻为8篇,该年此类新闻较多,主要是2003年6月1日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这标志着三峡二期工程结束。伴随着这一历史事件,《人民日报》也在该时期配发了多条关于长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新闻。

而2006年,《人民日报》对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报道达到了近十年最高的14篇,其中涉及到长江水污染和水生物保护的达到了8篇,这其中以“三江源:绿水青山何日重现?”、“拖延3年未建成,半城污水泄长江”等长篇报道最为典型。这说明该时期长江污染问题处在比较突出的阶段。

2007年,由于十七大的召开,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要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随着这一时期生态文明观念的强化,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也加大了环境新闻的报道力度,使整年度长江生态环境新闻达到了12篇。

(二)报道内容:强调保护多于污染

在所有报道内容中,环境污染、生态保护和水生动物保护占据了绝对的数量,分别有15篇、24篇和11篇。

其中环境污染多为突发事件的环境报道,当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会对事件的进展进行跟进报道。例如2006年刊发的“长江扬中段沉船所载硫酸已安全处理”以及2004年的“化工园区随意建,工业污水肆意排”等新闻都是此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代表。

生态保护类的新闻,主要是以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防护以及长江生态建设等方面内容为主。这一类的新闻多为对长江生态环境现状的直观表述,并引用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对环境现状进行分析。

而另一个重要报道内容为水生动物的保护,这一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在特定时期对于渔业捕捞进行政策控制,即所谓的“禁渔期制度”;另一方面则是对长江濒临灭绝的珍稀水生物进行报道和关注,如白鳍豚和江豚。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的保护主要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在特定时期对某种濒危水生动物给予持续的关注。如2006年先后对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鲥鱼和“水中熊猫”白鳍豚的报道,另外2008年《人民日报》也连续报道了有关江豚人工繁殖的新闻。

(三)新闻来源

新闻报道都有一个从何处得来、从何人得知的问题,即信息来源。信息来源,又称为报道来源、新闻来源,主要指供应新闻的渠道。[11]新闻信息的来源,能够直观反映出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向。本文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报道的新闻来源分为普通群众、新闻媒体、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

政府部门作为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占据了所有新闻的7成以上。在我国的新闻体制下,党报是政府的“耳目喉舌”,在报道过程中与相关部门都有广泛联系。长江生态环境的有关事件发生后,记者首先会找长江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的环保部门了解信息。而这些部门也乐于争取通过党报的平台来进行宣传。

专家学者这个信息源,主要出现在长江生态保护宏观问题的新闻中。《人民日报》往往先采访摆出生态问题,然后再采访相关方面的专家给出解决措施。相关代表报道有:“大工业时代如何解决布局之患”、“四大水问题困扰长江”和“长江源头去看鱼”等。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引用新闻媒体的来源以新华社为主,主要涉及到宏观政策的新闻。而来源于普通群众的新闻较少,仅为3篇。

(四)报道形式

新闻报道主题是某一议题的内容,那么新闻报道类型就是该议题的形式,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通过分析新闻报道形式在媒体中所占比重可以看出媒体的品格和诉求。广义来说,新闻报道的形式有消息、通讯和评论。而根据所采样本的具体情况,本文将报道形式分为消息、言论通讯和专题报道。

在所有报道形式中,消息的篇数为33篇,占据了所有报道形式的6成以上。这些消息主要为长江主管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的政策文件或公文报表,如“长江治理:五年投入1227亿元”、“长江流域湖泊应分层保护”和“下月长江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等。

在12篇通讯中,有数篇长江流域某地的生态环境的深度报道,主要体现化工企业与当地生态的矛盾。如反映扬中市油坊镇化工园区的“化工园区随意建,工业污水肆意排”和长江、黄河化工石化行业环境问题的深度报道“大化工时代如何破解布局之患”。

此外,《人民日报》言论部分的五篇新闻并不是以新闻评论的体裁报道的,而是政府官员或专家学者就某个长江生态环境的问题发表看法和见解。而此类别的专题报道则是以不同地区特派记者对同一议题的报道来呈现的。

(五)报道态度

作为政府喉舌,《人民日报》对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新闻多采取正面和中性的报道性质。负面新闻仅占总篇数的13.5%,这也直接体现了党报的官方宣传作用。

通过对三种性质的新闻分析发现,正面新闻主要为长江流域某地区环境生态保护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中性新闻则以长江主管机构或环保部门下发的官方文件报道为主,而负面新闻主要是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