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环境新闻的报道起源于美国,而中国的环境新闻报道还处在发展的初期监督。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对2003-2012年该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报道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从传播模式、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三个方面探求《人民日报》长江流域环境报道的特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报道、人民日报
一、问题的缘起
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会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根据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定义:“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主流媒体也增加了对生态环境题材的报道。在我国,第一次引发环境议题是1979年新华社记者和通讯员李一功、黄正跟、傅土伦、李忠诚发表的《风沙京城》。而到了1987年,《中国青年报》刊发的《红色的境界》《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等报道正式拉开了环境报道的序幕。[2]
河流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水土流失、水质污染以及水生物灭绝等问题使河流保护议题提上了报道的议程。国内媒体通过对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河流生态的报道,引发公众和政府对于河流环境的思考。这其中,我国媒体对于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报道占据了大量比重。本文将就2003-2012年《人民日报》长江生态环境的报道样本进行分析,以期探求我国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关于环境的议题?
二、文献综述
保护环境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是在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这本书问世后,这位“环保运动之母”在书中说,“人类一方面创造高度文明,一方面又在毁灭文明,环境恶化如不及时遏制,未来的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3]
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将“环境报道”定义为:“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4]学者亨丁的定义则将“环境新闻”宏观化,他认为“还有哪一个新闻不是环境新闻?环境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生态与生命相连——人类、动物、植物都与环境相关。当有人讨论环境新闻的时候,我猜想他是指关于生态关系恶化的新闻,这种曾经精细的生态平衡所遭受的破坏之消息”。[5]
西方的环境新闻研究已成体系,诞生了不少环境新闻的著作。美国学者舍尔顿·克米斯基和阿罗佐·普拉夫在《环境危害:社会进程中的传播危机》书中,分析了媒体在环境危机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传播危机事件来影响政府和公众。[6]美国学者安德斯·汉森的《大众传媒与环境事件》,从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的角度入手,分章讨论媒体如何构建环境议程、如何报道新闻事件、如何传播环境含义等问题。[7]而克瑞格·拉枚与埃瑞特·丹尼斯编著的《媒体与环境》一书阐述了媒体在报道环境事件、监督环境问题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8]由此可见,美国的环境新闻研究主要是从媒体入手,分析在环境报道中媒体是如何建构,以及如何引导政府和公众的。
国内对于环境新闻的研究没有形成体系,多数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有学者研究分析了我国环境报道的产生和环境报道在新闻媒体中的地位、作用,从内容、形式、风格、舆论引导与监督等方面论述了环境报道的特征,分析了我国环境报道自前存在的一些问题。[9]有的学者则以实际环境事件为例子,来分析媒体建构环境新闻的框架,如北京沙尘暴、中华环保世纪行和凤翔血铅事件等。[10]还有一些学者则是以某地区或者某家媒体为个案,分析该地区媒体在报道环境新闻时的特点和问题。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新闻研究主要是以新闻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性的标准化研究,分析本国媒体环境新闻报道的历程、发展、特点和问题等。在研究方法上,以传统的定性研究为主,量化统计使用较少。研究多以国内的环境新闻事件或是国内的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国外环境新闻的研究触及较少。本文所研究的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报道属于河流环境的类别,而国内关于此类别的论文不是很多。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的内容分析法,以系统方式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一)样本采集与分析单元
本研究以报纸为目标媒体,将《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长江”且“环境”或“污染”或“水质”或“动物”作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人民日报》(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报道的有效样本共52份。
以《人民日报》长江流域环境报道为分析单位。报道界定为有自己标题的、署名的或有来源的消息、通讯和评论,不包括图片和产品广告。
(二)类目的构建
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52篇报道进行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新闻来源、报道形式和报道态度等进行分析。
(三)编码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设计采用内容分析法。先运用定量的数据分析对《人民日报》中的样本做事实层面的描述;随后运用新闻学理论结合样本的例子分析《人民日报》环境新闻报道的特点。本研究数据分析运用SPSS for Windows19.0进行,主要是频数分析(frequency analysis)的方法,并用excel软件对分析结果作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