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信息碎片下的受灾地区民间舆论影响因素【2】

——以余姚水灾舆论传播为例

陈官钧

2013年11月22日14:0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是,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不重合。

官方舆论的滞后、隐藏使得民间舆论成为新闻发布的主战场。两个舆论场分化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现代传播环境的改变,信息时代改变了民众的发言习惯。从余姚水灾的传播特征可以看出,信息管理成为执政能力的重要考核之一,如何有效改善舆论不重合,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舆论的生产特征与舆论的特定环境有关,因为余姚市70%的地区被淹,导致信息采集困难。此时,自媒体成为各地区灾难播报的主要渠道。因为自媒体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导致信息生产的质量、信息传播的影响千差万别。从宏观角度分析自媒体的传播信息,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极端情感煽动、夸大灾情、批评政府救灾不力等负面信息,导致民间舆论一片混沌,官方舆论难以挽救局势,余姚不仅成了水灾孤岛,也成了舆论火山。笔者统观余姚水灾舆论传播事件,认为在信息碎片的时代,受灾地区的民间舆论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影响:

1、信息获取方式:霍尔提到意义是生产出来的。在余姚水灾的信息报道中,官方消息闭塞,没有预料到灾情的严重性,导致官方媒体的议程设置倾向于其它国内外新闻事件。而自媒体在传播余姚水灾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手机上网。因为台风对余姚市的城市建设破话严重,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导致余姚排水系统的瘫痪,各地区积水严重,因此余姚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停电。如果习惯用传统大众媒介接收信息的民众,那么在这段时间,他们的信息接收渠道断裂。有效信息能消除民众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在灾难发生时,民众需要权威信息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减少心理顾虑。传统媒介的环境监视功能因为停电而丧失。这部分民众则转向口头舆论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有些甚至是谣言。对于网民,他们则能通过手机接收外部信息或传播灾区情况,但是网络信息繁杂,信息的选择成了关键。以新浪微博为例,在网络空间中,把关人的弱化导致消息的煽动性、情绪性明显。许多灾民成了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凸显,丧失了理智。例如灾难期间的一条关于水库坍塌的谣言,《余姚两女子造谣水库倒塌致40多人死消息被拘》⑤

据余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余姚公安9日对在网上散布陆埠水库倒塌,造成40多人死亡等不实信息的张某某(女)、唐某某(女)作出行政拘留处理,张某某行政拘留5天,唐某某行政拘留3天。

对此,余姚市防汛防旱指挥部表示,此言论纯属谣言,目前这两大水库均运行正常,并无险情。

这条谣言在网络上传播广,主要是受环境的指向影响,民众无意识地在“同化”谣言。在10月9日之前,许多水库因水位超出警戒水位,开始泄洪。而且在10月8日,“浙江宁波余姚段凤山街道段堤防决口,100多名海军、武警官兵抢险5小时仍未堵住 。”根据之前的信息,受灾地区的灾民“依靠自己、群体的习惯、希望、担忧、预期进行取舍、加工信息⑥”,所以他们更愿意相信此类信息。麦克卢汉提到,媒介即信息。媒介的使用特征决定了信息的获取内容、形式等。

2、信息内容: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内容的匮乏会影响民众的意义生产。民众会根据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来自我建构意义,以此来填补信息碎片的间隙。“在中国,由于违背信息公开法则并加深社会危机的案例几乎遵循着同样的五段论:危机事件——信息不公开——流言、谣言滋生——社会动乱——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⑦”救灾期间的一则新闻印证了这一危害,10月11日晚,民众称宁波电视台记者粉饰灾情,强烈要求他们去花园新村等受灾严重的地区报道,随后民众围堵卫星转播车,并将护送电视台记者的宁波特警警车砸坏。尽管官方事后澄清记者的措辞符合现实情况,但民众仍不买账。

在余姚灾难信息的传播中,央视等全国性媒体信息播报少,而地方级官方信息大都属于成果汇报型信息,并因为“关注问题的错位、信息缺失不公开、立场的居高临下与文风的曲高和寡⑧”等问题,导致民众采取对抗式解读,产生反话语空间。因此作为自媒体,他们的信息需求就是灾情与救灾情况,解决受灾民众“我这的灾情怎么样了?我怎么能得到救助?政府救助效率如何?现在救助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才是信息传播内容的关键。因为救助进程的缓慢,许多地区仍属于救助边缘地带,因此这些地区的自媒体发布的消息通常经过可以选择,如发布深水区图片,突出弱势群体的自救、无助等来引起注意,这样的信息内容无疑是采用以偏概全、情感渲染等方式进行处理,博得民间舆论,利用舆论倒逼获取官方的关注与救助。

3、受灾心理:在灾难面前,民众渴望得到关注,但现实关注减少的趋势使得民众对政府救灾的不满。政府也一再表明尽全力抗洪救灾,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例如,

10月9日,余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潘银浩召开新闻发布会时示,余姚市早已启动了应急预案,积极挖掘库存,目前已储备了足够的物资,供市民食用15天以上。

10月10日,余姚市召开第二次发布会,针对民众质疑“为啥没见到领导干部在灾区”,余姚市长奚明表示,干部们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三防指挥部;一个是余姚的重灾区,特别是城区四个街道及陆埠、河姆渡等乡镇。

但受众的情绪依然极端化,家园被毁、生活失常、救助滞后等压力无法得到释放,导致民间舆论充斥着谣言、恐慌、愤懑等。

除了自身的不安全感,外界对于余姚的声援有涨有落,有些恶意信息煽动地方主义。例如部分网民认为,浙江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完全有能力自救。可他们没有意识到就连宁波政府事先也无法估计水灾的严重性。在余姚应对台风灾害时,民众普遍反映在10月8日清晨才收到灾害预警,此时雨势已经很大,已经没有时间进行采购,从而导致很多民众没有充足的储备,在灾害这几天造成物资匮乏,引发民众不少怨言。在自身与外界的压力下,受灾地区的民间舆论成了反话语空间的主要场所。

三、结语:

民间舆论受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与社会心理都在左右着舆论走向,为了让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的分化减少,应从官民舆论两方面入手,首先,官方舆论场避免成为官方宣传场,官方应该为公众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其次,民间舆论场要注意群体心理的弊端,在打击谣言的同时自由公正地表达信息。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备注:

1、2摘自《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刘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3、整合新浪新闻“台风菲特”相关报道

4、摘自《浙江余姚市台风灾害舆情分析》 人民网 2013年10月18日

5、摘自《证券时报》快讯中心 来源《证券时报》2013年10月09日13:00

6、摘自《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摘自《信息公开的痛楚旅程》杜俊飞 著

8、摘自《公众对抗式解读官方舆论的原因及对策》张淑芳 《当代传播》2013·4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