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信息碎片下的受灾地区民间舆论影响因素

——以余姚水灾舆论传播为例

陈官钧

2013年11月22日14:0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概  述:信息传播渠道的广泛化加速了信息碎片化,在灾难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不完整与受众信息需求的矛盾愈演愈烈。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弥合了传统媒体的失语、盲点,民间舆论在互联网时代成了显性而流行的意义场。本文以余姚水灾舆论传播为研究文本,阐述影响受灾地区舆论生产的三大因素:信息获取方式、信息传播文本、受灾心理。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 民间舆论 影响因素 余姚水灾

一、前言:

在互联网时代,民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增多,传统媒体的信息供应量明显不足。传统媒体在选择信息时,经过自我认知选择、新闻价值选择等层层把关,导致信息的相对失真,即部分真实。而对于民众来说,部分真实的信息不能满足其信息需求欲望,因此从这一层面考虑,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反而加剧了信息碎片化。在传统媒体对敏感问题、新闻价值判断失误、舆论导向受挫的传播事件中,自媒体一拥而上,形成替代官方传播的媒介渠道,“填补信息失调状态下的认知间隙①”。

斯图尔特·霍尔谈到,“自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文化转向’以来,意义并不是被简单地发现的,而是被生产---建构出来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有不同的传播形式,包括传播文本、信息解读、意义生产等。把关弱化的自媒体对社会问题的重新建构形成了新的舆论场——民间网络舆论。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先生在《大众麦克风时代与媒体责任》演讲中指出 :体制内舆论场即“官方舆论场”,包括国家的报纸、电视台和网站新闻,而民间舆论场则包括口头舆论场和网络自媒体等。

随着自媒体传播模式的成熟,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的不重合趋势显著。在某些问题上,民间舆论对“主导性霸权话语所形成的合法秩序发出质疑和挑战,重新赋予环境系统另一种共享的话语秩序和解释意义②”。尤其在今年10月初余姚水灾舆论传播中,大部分网民形成了一种对抗性的“反话语空间”(罗伯特·考克斯语)。

二、官民舆论与影响因素:

“2013年10月7日,强台风"菲特"于凌晨在浙闽交界登陆,给浙江温州、宁波等多地带来狂风暴雨。宁波余姚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过程雨量达499.9毫米,全城70%地区被淹。据统计,灾情已致余姚直接经济损失69.91亿元,受灾人口832870人。③”

面对出乎意料的台风次生灾害,从新闻价值角度考虑,这应该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首先强台风本身具有新闻价值,其次宁波、温州等地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更易造成经济损失,具有显著性价值。而这次新闻报道,出现两个极端现象。

一是,全国性媒体与地方性媒体的报道力度悬殊。

10月6日,台风开始登陆浙闽地区。面对灾难传播,文字信息的感官刺激远不如图像的冲击力大,因此凤凰网、东方网、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等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了《台风“菲特”来袭 温岭沿海掀巨浪》的组图,图片中展现了浙江温岭石塘镇巨浪,“四五米高的巨浪拍击着海堤,掀起了二十多米高的浪花,瞬间吞噬了岸边的三层楼房!(央视记者 何盈报道)”图像的展示给受众带来了台风威力的直观感受,这组图片在短时间窜上新浪微博综合搜索前十名。

但在接下来的几日里,大部分官方媒体对台风次生灾害关注少,反而选择了软新闻的信息处理方式,报道了《浙江台州水库泄洪冲出百斤大鱼 村民集体围捕》、《台风菲特过境 村民哄抢对虾》、《浙江余姚食品短缺起冲突 物资遭哄抢》、《“被背进灾民家”干部被免职》等。这些新闻成了部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重点,网络上甚至出现相关讨论群,讨论鱼精、鞋哥等话题,忽略了灾难的本质,即灾情与救灾。全国性媒体报道力度弱,而浙江各地的媒体因时空、心理的接近性,着重报道了宁波余姚水灾,尤其是“在以“@余姚发布”为主的各级政府微博形成微博矩阵,实现消息的高频次快速发布,满足了民众信息的需求。④”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