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李瑞宁 |
扫二维码 |
上期回顾
平等参与,提高大学生的认同度;无障碍传播,实现价值最大化;技术引领,增强正能量感染力。深深嵌入年轻一代生活的新媒体,理应也更应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人格的完善发挥润物无声的积极能量
见本报8月14日23版《导航大学生的“心”方向》
伴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层出不穷。它们不仅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让大学生有了“心”变化。导航大学生的“心”方向,紧迫而重要。
在这个新的“十字路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何去何从,考验着大学生,考验着教育者,也考验着整个社会。
跳出“框框”,让观念更新
新媒体的发展让教育超越时空,成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活动
如果是在几年前,刚刚出版的校报分发到宿舍,很快会被争抢一空。而在当下,校报的受欢迎度大不如前。
在大学课堂上,情况也在发生变化。老师们声嘶力竭讲授的许多知识,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已不再新鲜。课前或课间,他们很容易就能从电脑、手机上找到更多信息。
类似的场景,越来越多地在大学校园出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理念的嬗变。
“以往的模式,是教育者掌握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强调的是个人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多年从事校报编辑工作的济南大学报社社长刘珂珂一直在思考,教育如何适应当下大学生的心理,“观念不改,再好的办法也是空谈,落不到实处”。
新媒体带来的是个性的张扬和视角的平等。与此相对应,“大水漫灌”“简单说教”“居高临下”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将在校园失去市场。
今年年初,山东大学党委学工部像往年一样,向全校师生发布了新一年的工作要点。与往年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一张图片的方式,进行全方位解读。效果令发布者始料未及,这张图片在网络、微信、微博上引起师生强烈关注,并迅速在校园传播。
山东大学学工部教育科科长张伟和同事们分析发现,最吸引大家的是其中的14条文字,比如“综合测评再改进,获奖比例又提升”“困难认定更科学,获得帮助更及时”。“全部是从学生的角度总结提炼出来的,不是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学校要做什么,而是说明学校要做的工作将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张伟说。
“一样的内容,不同的思路,效果完全不一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团委书记蔡清香喜欢撰写人人日志或博文。这些关注时事热点及大学生活的文章,成为许多学生最实用的“心灵鸡汤”。
新媒体的发展,也让教育超越时空,成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活动。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尝试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
今年9月开学季,全国近200所高校的新生用微博扫描录取通知书上的二维码,即可进到学校专属页面,获得详细的入校指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200余所高校开设官方微博,教育类认证微博规模扩大到32494个。
遵循规律,让内容更“迷人”
新媒体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秋月春风
有吸引力,才会有影响力。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获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微博,或许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从2011年3月25日开通,这位全国道德模范的微博粉丝数量以日均万计的速度增长,并很快突破100万,时至今日已达到2100多万。在线下,不到两年时间,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成立了344支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小分队。
运用新兴媒介和平台,“在网络这样的虚拟世界把郭明义现实化了,使典型更加真实可靠、可亲可敬、可学可用,从而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今年2月的“郭明义微博座谈会”这样总结。
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言,新媒体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秋月春风。在这个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只要遵循背后的规律,原本充满“说教味”的内容同样可以变得魅力独具。
“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提供了新手段,又提供了新视角”,山东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王浩认为,与形式上的改进相比,内容的调整、优化更为必要。“你要先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再有针对性地去提供。”
形势政策课,曾是大学生们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时常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要么玩手机,要么打瞌睡,甚至直接翘课。许多老师最犯愁的是,怎么才能把课时上完。可现在,形势政策课却成了山东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经常出现拖堂。
“几个学生一组,有的演话剧,有的说相声,有的拍微电影,气氛很热烈,别说翘课,打瞌睡的都没有。”山东大学学工部教育科副科长崔杨很自豪。上个学期,他到几个学院都听过这门课,“像自媒体一样,学生自己生产信息,并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即便有个别偏激、负面的观点,也会在集体讨论中被化解”。
应时而变,让机制更健全
高校对新媒体的运用,需要从形式上的拥有,转到机制上的逐步完善
成立于2000年的山东大学学生在线网站,是国内最早一批由学生自主设计、开发和运营的校园网站。目前,网站总访问量超过5000万次,日访问量逾2万次,先后荣获“全国十佳校园学生门户网站”“全国十佳思政类网站”等殊荣。
每年,这里都要汇聚300余名来自各个院系的学生。从后台程序到网页制作,从稿件采写到修改编发,从后勤保障到外部联络,从制度制定到日常维护,所有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这是一个完全属于学生的互动开放网络平台。”王浩笑言,这些年来凡是学生在线提出的要求,学校几乎不会拒绝,“作为一个依靠和扎根于互联网的学生组织,它也成为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好的阵地”。
在大学生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是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无论是部门间协作,还是资金保障,都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出现。
山东省委讲师团讲师亓胜林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前既有过去没有解决的老问题,也有新媒体时代才出现的新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要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虚拟与现实可以互相印证的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衔接尤为必要”。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已经开始迈出第一步。自2010届本科生开始,吉林大学正式将“志愿服务”纳入本科生学分考核。学生每学年参加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得少于60小时,参加市及市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得少于两次,要有长期开展志愿服务的地点和受援对象,并且每月至少开展志愿服务3次。
2011年,国内首个大中专生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开通当天即有50余家院校申请加入。档案内容包括教育经历、学习成绩、证件证书、社会实践、在校不良记录、助学贷款记录等等。
在刘珂珂看来,高校对新媒体的运用,需要从形式上的拥有,转到机制上的逐步完善,“比如教学活动要化虚为实,比如评价奖惩要更加合理,但无论哪一种变化的实现,都需要从考核、投入、课程设置等机制上予以配套”。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1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