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11期

产品再造 流程再造 体系再造——

媒体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胡宝祥

2014年11月17日09:36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1 需求推动媒体融合

做媒体工作的人都感到,在互联网普及以后,资讯传播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主要标志,一是用户需求发生了明显改变,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由繁到简,对资讯内容、形式、载体越来越“挑剔”。二是专业、非专业的资讯传播产品、平台、工具、载体越来越多。产品多样和用户需求多变,迫使传统媒体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拥抱互联网,革新图存。

2 网络推动媒体进化

以报纸为例,其网络化到目前基本上经过了四个阶段,包括上网、建网、互动、融合,发生或正在发生三个阶段变化。

在上网、建网阶段,也就是电子报、网络版、新闻网站早期,主要是内容位移的“物理”变化,就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拷贝到网上。这一时期有句名言:“网络无改稿,社会责任大”,说明通过互联网实现传统媒体内容二次传播,是原汁原味的。在这个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的关系是:“你是你,我是我”。

新闻网站以论坛为代表的互动阶段,包括跟帖、跟评、博客、微博、微信、QQ群等形式,改变了报纸的单向传播,引入了互联网的血液,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个时期,报纸和互联网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报纸与互联网的融合阶段,包括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管理融合、经营融合等,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是报纸优质基因与互联网优质基因的杂交,是基因移植,是媒体再造,发生的是“生物”变化。在融合阶段,报纸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你我不分”。

3 媒体再造方能涅槃

传统媒体虽然遇到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的问题,但“舞台”还在、人才还在、公信力还在,通过植入互联网基因,通过“生物”反应可以产生大变局、大分化、大跨越,实现弯道超车,使传统媒体涅槃重生。

媒体融合的路径有多种选择。我的看法是,通过再造产品、再造流程、再造体系,传统媒体不但可以革新图存,还可以再现辉煌,再创新型主流媒体。

产品再造:产品再造要有用户观念。从用户角度考虑,好的媒体首先要有好的产品,好的产品含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两个优质基因。产品再造,要考虑四个维度,包括速度、广度、精度、深度。

速度,计时概念由24小时为单位的日报改为分秒必争的即时报。采用互联网新技术,靠分布式集群的网络信息采集手段,获取最新资讯或采访线索。信息加工由采集、编辑、审定、排版、印刷、发行的串联式工序,改造为采编审发同步的并联式工序,时效提速。

广度,获取资讯原料的空间由区域性拓展为全球,由新闻事件现实空间拓展到相关历史空间,实现时空全覆盖。资讯来源不但有记者、通讯社、报料、官方发布等传统源头,也有网站、论坛、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网络源头,实现全方位掌控。丰富的、大数据的资讯原料是加工优质信息产品的基础。

精度,以广度为基础,通过多样本的对比核实机制、导向精准度判别系统、多样的资讯抽取模板,利用各类软件分析技术和平台实现资讯的粗筛选。发挥传统媒体专业经验和人才队伍优势,在粗筛选后进行人工智慧判断。通过两道工序的加工,使信息的精度(包括事实是否准确、描述是否精炼、与目标受众是否契合等)可以用数字度量。

深度,这是融媒体产品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层级关系自动分析技术,采集最深层次的内容;通过论坛跟帖、新闻跟评、网上调查等获取多样性参照,使再造的产品更加深刻;通过建立观点库、方案库、案例库,为资讯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更多原料、模板。

具有速度、广度、精度、深度的媒体产品,可以多媒体展现,多终端传播,多体裁再生;可以用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和微传播;可以再度加工为特色化、地方化、个性化的不同产品。

流程再造:从效率、效益来分析,传统媒体生产成本高,生产过程长。流程再造,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提升效益。除了上面讲过的变采、编、审、发串联式工序为并联式工序外,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免费的、无偿的资源,利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降低资讯生产、传输、加工的成本。把信息挖掘、信息分类、信息聚类、话题追踪、倾向分析等技术应用于资讯生产流程,实现资讯发现、资讯分析、产品加工、产品传送的高效率、高效益。

互联网传播,用户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用户是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评判和改造者,用户是流程的组成部分也是流程的再造者。虽然用户提供的内容、产品、流程有的比较粗糙,但可以成为我们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在整个资讯产品生产流程中,必须重视用户的生产和创造功能。

通过流程再造,可以实现媒体生产一种原料多种产品、一次采集多次发布。

体系再造:本文所讲的体系,主要针对省及以下的区域性媒体而言。所谓体系再造,就是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之外,打造一个与之并存的微传播体系。

所谓微传播,我给出的定义是:用专业化的资讯挖掘、筛选、分析、编辑手段,由专业化的资讯处理团队,向特定用户一对一传送资讯产品的方式,是受众明确、需求清晰、有较强针对性的精确传播形式,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传播业态。与大众传播相对应,是用专业化的手段和团队生产、传递针对某一固定用户的资讯产品,传播内容精准而轻便,传播对象固定而单一,传播渠道直接而便捷,故称之“微传播”。

微传播体系,包括资讯或新闻个性化传播的产品体系,策划、生产、加工和传播的组织体系,平台技术开发和运营的技术体系,适于微传播的经营体系(包括精准广告和系列经营性活动)。微传播体系是个性化资讯服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手段,只有在信息技术发达,资讯获取、筛选、生产和传递便捷,用户个性需求相对迫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微传播体系的核心,是用多终端、多媒体、多平台、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资讯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加工和传播。

微传播体系,除了资讯传递功能外,还具有服务功能,并由此把资讯传递和服务融合在一起,变人与信息的软关系为人与人的硬关系,可以增加用户粘性和媒体凝聚力。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