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2014年第9期

关爱留守儿童,广播大有可为

——以《乡村少年》栏目为例

赵敏

2014年11月27日14:05        手机看新闻

摘要:《乡村少年》栏目以指导性、陪伴性、服务性,在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专业电台进一步细分受众是广播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留守儿童是广播未来发展必须争取的听众群体。

关键词:留守儿童;广播;责任;乡村少年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及以下的孩子。①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五年间增加了约242万,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不仅伤害了孩子们自身和家庭;同时也危及学校、社区的秩序和安全,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这个问题会影响到几代人,其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问题”。这是“留守儿童”首次写入政府报告,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焦点。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依靠全社会的努力。其中,广播媒体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己任,秉承公益性,做好孩子们的启蒙教育。

一、广播媒体对留守儿童的责任

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处于不利环境中,孩子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关爱,其学习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日渐突出。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媒介为保姆、为朋友、为亲人的感情依赖,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依靠接触一种或多种大众媒介来消遣娱乐,以排遣内心的孤独寂寞。在留守儿童特殊的生长环境中,大众媒介对他们有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多方面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是以电视暴力、网络沉迷等负面效果来抨击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的毒害作用;事实上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不仅有负面作用,更主要的是正面引导作用: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丰富精神世界,尤其是弥补了亲情缺失所带来的内心孤寂,对于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广播媒介简单便利、经济实惠、老少皆宜,曾一度是受众的最爱,特别是在农村,因对听众的文化程度要求最低而广泛普及。但是,现在电视已基本取代广播占据了农村市场,成为农民接触的最主要媒体,对农广播日益弱势。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开通省级对农广播频率15个,不到广播节目总数的0.5%;③而我国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全国2/3户家庭在农村;面对庞大的现实需求,供给却严重不足:数量不多,实力不大,覆盖不广,专业性不强,节目不丰富,收听率偏低,农民不满意。

与电视、网络相比,广播媒介更符合儿童学习和生活娱乐的实际情况,可善加利用。农村少儿广播应致力于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孩子们通过广播这扇窗户了解外部世界、获取知识和娱乐。

二、《乡村少年》栏目的积极影响

2012年9月26日,“中国乡村之声”正式开播,这是我国第一套全国性对农广播频率,它专门为留守儿童创办了《乡村少年》栏目,发挥指导性、陪伴性、服务性,呵护乡村少年儿童快乐成长,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一)指导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力、社区教育空白的困境,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非常强烈。广播媒介承担着普及知识、实施教育的功能。

每一期《乡村少年》节目的开始,主持人都会给孩子们讲点新鲜事,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增长见识。比如:5月5日是日本的端午节,也是男孩节,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摆菖蒲叶,挂鲤鱼旗,吃去邪的糕团或粽子。日语里“菖蒲”和“尚武”谐音,“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表达了父母期望子孙成为勇敢武士的愿望。一天一个新闻,一个知识点,日积月累中也成为孩子一笔很大的财富了。

在“小小读书郎”环节,阅读导师精心挑选了富有趣味性、传递正能量的书籍。比如: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给孩子们讲解中国历史以及做人的道理;日本作家熊谷聪《让孩子们爱上科学的动物书》,为孩子们展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动物世界……这些书籍大大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局限的生活,使他们冲破时空限制,自由自在地畅游于书本中的世界。阅读好书不仅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更多知识的平台,使孩子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也是对乡村文化氛围的再建设。

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有人指引,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约束越多只会导致叛逆,所以指导性的内容也要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输出,引导孩子们思考,而不是将成年人、编导者的理性思维硬塞到节目中去。知识型信息要转化成少年儿童的语言,讲究故事性、趣味性,调动孩子们求知的积极性;社会常识和现状的信息要选择最具典型性的事件,贴近少年儿童现实生活,传递基本的道德理念,让孩子们借鉴、学习或者警惕;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把握少年儿童的真实心态。

在《乡村少年》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准确,自称“你们的大伙伴”,以知心姐姐的口吻交流,营造亲切温馨的节目氛围,拉近了主持人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阅读书籍时,主持人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语速轻快富有感情,甚至进行角色扮演,以区别人物。比如:在少年英才蔡文姬的故事中,文姬的声音稚嫩天真,父亲的声音深厚沉着,主持人轻松地转化在角色之间,生动活泼。在一个故事之后,主持人通常会给小听众讲一些引申出的道理或提出问题,让孩子们思考,促进他们多动脑筋,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主持人从少年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出发,将一些专业化词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体现着温馨的关怀。比如:2014年3月29日的节目中,主持人介绍了一条新闻,有一个小学生在书包里放了一把仿真玩具枪,通过广州地铁的安检设施时被检查出来。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主持人特意解释了“安检”这个词语,就是“要把随身携带的包放在一个机器里,机器就能扫描出包里装了什么”。然后,主持人提醒孩子们不要携带这些仿真的刀枪玩具,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

在节目制作上,《乡村少年》精益求精,恰当贴切地运用音乐、片头、音效、现场录音等多种手段,大量使用孩子们自己的声音,增强了可听性和趣味性。留守儿童在收听时,既容易接受也不会产生听觉疲劳。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