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人民網獎學金>>中國人民大學

大學生自我表露現狀和變遷【6】

——以人人網大學生狀態為例

倪瑋

2012年11月06日16:35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3、討論

(一)、基本概況

研究發現,2009級至2012級的大學生狀態回復條數沒有明顯的差別,基本持平。小范圍數據顯示,大一新生和大四畢業生的每條狀態的平均回復數稍高於大二、大三學生。在結合實際的自我表露的內容之后發現,大一新生的狀態多因為經歷相似而能夠引發共鳴﹔而大四學生因為觀點深度或者個人信息表露充分,引發的評論比較多(比如,一位畢業生關於找工作時的吐槽得到了100多次引用和超過300條評論)。

在實際使用狀態的內容上,描述性自我表露和評論性自我表露的差異也並不大,其中細微差別顯示高年級學生更傾向使用描述性自我表露,而低年級學生習慣評論性自我表露。自我表露的正負面傾向也基本持平。

有研究顯示[ 李林英,陳會昌: 大學生自我表露的調查研究, [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4年第3期, 第61頁],有七個自我表露的主要話題,按程度排列從高到低依次為:興趣愛好、工作學習、觀點態度、情感、健康、個性、經濟。在研究大學生的自我表露狀態后發現,興趣愛好、學習、個性等內容在描述性自我表露中佔主要部分,而觀點態度在評論性自我表露上佔主體。

人人網與其他SNS的最大差別是,人人網作為大學生的社群聚集地,因為大部分人的經歷相似,所以內容大同小異,表露的重點也相對集中。相關研究指出[ 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 [M].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第28頁],虛擬社群不見得要與實質社群相對立,兩者乃是社群的不同形式,群體身份認同是首要的組織原則。大學生在進行自我表露也例証了這一點,因為大學生群體屬於集體身份認同度比較高的群體,而事實証明他們的自我表露也的確更像是傳統“強關系”的進一步深化,線上的空間是線下空間社群的延伸。

(二)自我表露意義的深化和延伸

在對自我表露的主體性進行深度研究時,發現男女不同性別之間存在一些差異。比如,女大學生有更多“小群體”現象,在群體內相互促進自我表露,而男性更多主動披露與自己相關的信息,且大部分的自我表露內容有明確的主體性。自我表露的“主體性”特征在人人網上得到了進一步的認証。

自我表露的個人性在人人網上也得到了充分驗証。相比而言,男性更喜歡發表觀點,試圖營造“知識淵博、成熟理性”的鏡中我狀態﹔而女性更喜歡塑造“美麗可愛、內外兼修”的形象特征。但是,關於男女差異的研究不應該過分著眼於其片面的差異而忽視了共性。

自我表露的真誠性則成為一大被質疑的維度。在對大部分用戶的訪談中發現,網絡媒體中的很多信息不真實、夸大,並不真誠,他們將其歸因於網絡的開放性和留存性。人人網沒有將好友等級區分的設置使得任何一條狀態原則上面向了所有好友,這樣同樣的信息發送給了關系強度不同的好友,造成了一些認知上的不均衡﹔其次,人人媒體的狀態可查也讓本來稍縱即逝的情緒留存了更久的時間和空間。

總體而言,網絡時代自我表露的條數從數量上比之從前更多、且可到達的范圍更廣﹔但網絡平台的特有特征給其概念帶來了沖擊,特別在真誠性上。

(三)自我表露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使用自我表露的現實意義主要有三點,一是這是大學生的自我形象管理方式﹔二是這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情緒的紓解﹔三是這體現了網絡時代自我表露的特征。

從“鏡中我”的傳播學意義上來說,一切有選擇的自我表露都是一種自我形象的有意管理方式。性別的差異更好地體現出了不同群體對於自身形象管理側重點的不同。比如,女性更喜歡使用照片來進行自我形象的管理,而男性使用照片的比例則低很多,因為男性認為使用照片這一方式本身顯得“娘”。所以在進行自我形象預期評估階段,有主動排除和刻意選擇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大學生如何進行自我紓解是個很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在寫作這篇論文的時候,驚聞人大和北師范相繼有學生跳樓的信息,不免唏噓。如果網絡信息管理得當,完全可以充當“心理垃圾桶”的效果。比如,之前學者的研究[ 李林英: 對大學生自我表露認識的訪談分析. [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04年12月, 第6期, 第25頁]顯示,在大學生自我表露的訪談中,大學生自己選擇的自我表露幾大功能體現在:建立自信、解決問題、心理調節、表露心境、增進關系等。當然,自我表露也有一些不利的方面,比如,暴露缺點、不良特質、個人機密、影響關系等。總體而言,學者提出了自我表露中應當注意的幾大原則,比如適度原則、互惠原則、漸進原則、后果評價、具體原則。這幾個原則是指導進行自我表露的比較理性的方式,可以遵循。而且,學者發現[ Pennebaker J W. Hoever, C W, Inhibition and cognition: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rauma and disease. [M] Consciousness and self regulation, 1986, VOL 4, 107-136],適度的自我表露可以使得一個人更加健康。因為,大部分人都經歷過創傷性事件,而因為沒人分享可能會導致這些事件的進一步壓抑健康。所以,那些主動討論自身問題的人,會比那些將問題深埋心裡的人更加健康。另有一些相關研究証實自我表露在解除青少年孤獨感方面也有深刻意義。

在SNS媒體開始實名制的今天,未來的網絡自我表露將走向何方?基於風險傳播的視角,有學者指出[ 黃裡明: 微博實名制后的自我表露意願研究——基於使用者特性及感知風險視角, [J], 現代商業,2010年第10期,280頁],學生會綜合風險預期,進行一些必要范圍內的篩檢。在訪談過程中,也有相當的學生指出自己發布傳播不真誠自我表露內容的一大原因是為了避免可能帶來的麻煩。這表明,大學生在進行表露過程中,已經存在一定網絡風險的意識。而且,大學生群體作為對網絡媒體使用嫻熟的一代人,風險意識比其他人更高。這樣,雖然違背了自我表露裡的真誠性原則,但是,網絡傳播本身就是“帶著鐐銬跳舞”,學生們的選擇正體現了網絡平台的特點。

分享到:
(責編:李曉越、趙光霞)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