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語
本研究存在幾個不足。首先,在操作定義上,雖然根據人人網的廣泛參與度,可以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大學生的自我表露程度,但是並不完全代表自我表露。所以,后續研究可以綜合大學生使用的其他SNS媒體,比如微博和BBS,綜合展現。而且因為時間有限,選取的時間較短,選取的人數也較少。而且,所有的訪談都是在網絡上進行,對被訪者的非言語要素缺失,導致訪談的結果的指向性並不明確。
由於研究者自身水平所囿,在文獻綜述部分,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自我表露一直是心理學的文獻遠遠多於傳播學的文獻,使得這個概念的傳播學意義沒有得到深挖。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以后的研究應適當延伸這個概念的傳播學意義。
在調查中則比較好地糅合了兩種量化研究方法。首先制定了詳盡的內容編碼表,全面系統地歸納總結出大學學生進行自我表露的特點﹔還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了訪談法,選取了自我表露比較有特點的同學,通過指向性更加明確的問題,具體分析出了現實狀態和網絡狀態之間的聯系。
綜上所述,調查方法和結果基本上回答了我想要研究的問題。結果不僅從宏觀層面上更好地詮釋了自媒體時代使用自我表露的一些特征和自我表露原來維度的適用與否,而且從微觀層面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論點,比如男女性別在自我表露方式上的異同等等。在自我表露的傳播學論文相對較少的情況下,本文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