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人民網獎學金>>中國人民大學

大學生自我表露現狀和變遷

——以人人網大學生狀態為例

倪瑋

2012年11月06日16:35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點擊進入人民網獎學金專題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中國人民大學倪瑋同學的論文《大學生自我表露——以“人人網”狀態為例》獲得三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中文摘要:

自我表露的概念從提出之日起,就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更是傳播學概念,在人際交往和傳播中佔據重要位置。在SNS自媒體流行的今天,自我表露的概念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又具有怎樣的特點?

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對大學生在“人人網”上用戶狀態的內容、形式、回復情況等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傾向於在自我表露時有意建構個人形象。結果直接挑戰了自我表露原概念中的“真誠性”原則。網絡自我表露的新特點應當引起社交網絡的人際傳播研究的進一步關注。

關鍵詞:自我表露﹔真誠性﹔人人網﹔自我形象

一、概念梳理

1、自我表露概念的提出和傳播學意義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起源被更多認為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人們向其他人傳播個人信息、思想與情感的過程,尤指在人際交往中[ Qian, H,R.S. Craig. Anonymity and self-disclosure on weblogs [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7, (4).]。

“自我表露”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西德尼·朱德拉(Sidney Jourard)提出。雖然朱德拉提出這一概念的具體歷史並不可考,但可以想象他提出概念的原因與其專業習得直接相關。后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辨析“自我”這一概念的層次與內涵時,指出“自我”中包涵著社會自我之義,是指一個人自他的同伴處獲得的認知。所以,社會自我的存在不僅是由於我們愛交際,喜歡出現在別人的面前,還是出於一種天性,希望自己能被同類恰當地注意到。[ William, J. Psychology[M]. Fawcett Publication, 1963, 168頁]

自我表露被朱德拉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書中界定為,“告訴另外一個人關於自己的信息,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個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過程。”[ 蔣索、鄒泓、胡茜.國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1):114-123.] 需要注意,這個概念在網絡傳播風行的今天不一定完全適用。其基本框架在於,“主體性”(即需要主體主動告知關於自己的信息)、“個人性”(即主體分享的是個人的私人事務和想法)和“真誠性”(即在多大的范圍內自我表露的信息是真實、真誠的)。而本研究也將從以下三個維度仔細剖析,從數據著手,分析這個概念在多大范圍內仍然有效。

從自我表露的概念的提出和深化,有一種由個人層面進展到社會發展層面的不斷深化過程。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所言,人在生理生存的需求基礎上,更增添了“社會交往”和“得到尊重”的需求,這些高層次的需求就能在自我表露中得到滿足。因為適當的自我表露不僅僅是一個表露自己的過程,更表現出了與他人互動、和渴求被社會認可、理解的態度。

所以,自我表露在傳播學的意義上也得到了其他理論的支持。比如,從“鏡中我”的概念出發,就可以延續看到自我表露從人際傳播到組織傳播多個層面上的應用。

“鏡中我”的概念是由美國早期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在其1902年的著作《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首次提到的。他是這樣闡述的:“自我的意識來自於別人的意見,來自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樣的社會自我就叫做‘鏡中我’,或者叫‘折射的自我’。”[ Cooley,Charles H.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s, 1902. Confer pp. 183-184 for first use of the term "looking-glass self".] 庫利認為,傳播是“鏡中我”形成的主要機制,它不僅是個人社會化的途徑,而且是整個社會得以黏結為整體的重要紐帶。[ 陳力丹、閆伊默. 傳播學綱要.[M].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9]

所以,庫利認為的“鏡中我”形成有三個階段:一,我們所感覺到我們在他人面前的形象,這是感覺階段,是我們設想的、他人的感覺﹔二,我們領悟了別人對我們的行為的判斷,這是解釋或定義的階段,即我們想象的他人的判斷﹔三,基於對他人反應的理解,我們評價我們的行為。[ 劉易斯·A·科瑟著.石人譯. 社會學思想名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337.]

類似的,在自我表露的過程中,也經過了類似的三個階段:一,我們感覺到自己的一種表露欲望,並預判自己希望得到的一種來自他人的回應﹔二,我們根據自己的表露欲望和可能得到的回應一致與否做出判斷,綜合評判自己想要表露的內容﹔三,我們進行自我表露並與他人的回應進行互動。

自我表露的效果也隨著使用媒介方式的轉變而轉變。庫利在研究“鏡中我”之后,認為個人的“鏡中我”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越准確。[ 查爾斯·霍頓·庫利. 包凡一,王源,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80] 庫利和提出自我表露概念的朱德拉一樣,對這個概念賦予了積極的含義,覺得表露越多越有利於認識自己和與別人互動。但是,有學者認為自我表露也有著其負面效用。比如,自我表露和自我隱瞞的角力造成了大學生孤獨感和應對社會方式的嬗變[ 李董平、王才廉等六人. 大學生孤獨感與自我隱瞞、自我表露、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的關系. [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7年. 第21卷. 第11期. 第747頁]﹔或者,大學生在自我表露和知識共享的過程中體現了一種世故性的因素[ 蔡文娟、耿耀國等四人. 大學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識共享的關系.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2年. 第20卷. 第7期. 第1098頁]﹔甚至,有可能走向大學生網絡成癮[ 平凡、周宗奎、潘清泉. 大學生網絡關系成癮、自我表露和孤獨感的關系.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1年. 第19卷. 第1期. 第75頁]。

總體而言,自我表露的欲望、產生和這過程中產生的內容和結果,都主要源於個人表達自我的需要和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的需要,而這其中的利弊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圍繞著傳播學和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所以,這個題目在傳播學的意義上來說,很值得深究。

分享到:
(責編:李曉越、趙光霞)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