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記者:理念與平台之戰--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2年第5期

融媒體記者:理念與平台之戰

欒軼玫

2012年11月13日15:02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全媒體”這個詞不知何時被廣泛地應用在不同層面的語境下,最終形成了一種語焉不詳、所指不清的情形。何謂“全謀體”?“全媒體”在英文中為“omnimedia”,搜索國外的Elsevier(SDOL)數據庫、EBSCO全文數據庫以及Springer外文期刊,發現omnimedia隻以專有名詞形式出現,即一個名為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MSO)的公司。作為一個新聞傳播學術語的“全媒體”並未為國外新聞傳播學界所提及。

融媒體比全媒體提法更科學

但就是這樣一個詞,在中國業界、學界卻廣泛地流行著,因為其語出不詳,所指不清,最終造成了一些媒體機構在實操中的偏向,影響著媒介融合的進程。媒介學者唐潤華在《走出“全媒體”的集體迷思》一文中指出“現在業界和學界所說的‘全媒體’,是一個既涉及載體形式,又包括內容形式,還包括技術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個‘大而全’的東西,顯然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內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義”,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全媒體”的概念並不科學。

這種不科學的提法卻被不少媒體機構列在了其新媒體發展的戰略綱要中,於是“全媒體”就被解讀成了“介質品種完全、記者裝備齊全”這種簡單模式。在這一理念下,傳統媒體在進行“新媒體轉型”時一味地追求介質齊全的“全媒體”,而不關注各個媒介介質之間是否能“融”﹔一味地追求記者的“全裝備”,卻鮮有關注記者是否具備了全介質的理念。可以說,在這個不科學的提法下產生了很多偏向的理念與實際操作的誤導,以至於一些媒介機構因為理解偏差、執行不當,造成了實行全媒體記者戰略卻導致了記者疲於奔命的情形時,開始懷疑媒體是否需要這種全能記者,這種全能記者是否應該成為常態?

我以為從概念源頭進行肅清非常必要,是摒棄“全媒體”這一提法,而以“融媒體”取而代之的時侯了。“融媒體”提法的科學性在於,“融媒體”的前提意味著首先是介質門類齊全的“全媒體”,沒有“全”何來“融”?因此融媒體這一概念已經涵蓋了全媒體的題中應有之意﹔此外,融媒體這一概念除了包含了媒體要“全”外,還注重各介質之間的“融”,即各個介質平台之間的“打通”,新聞生產與消費各個環節的“流程再造”,媒體記者各類技能的“融會貫通”等多方面。一字之別,樣貌兩重。

媒體介質品類齊全只是基礎設施建設,而未來媒體融合的大趨勢要求媒介機構要掌握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兼容並蓄,融會貫通地運用不同媒介,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而這些正是融媒體的核心要義。

融媒體記者是什麼?

不論是記者個體還是媒體單位,打造融媒體記者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加之在“全媒體記者”這個不科學的提法下產生了很多偏向的理念與實際操作的誤導,以至於一些媒介機構因為理解偏差,開始懷疑實施融媒體戰略是否有利於報紙的轉型升級。質疑批評聲還來自一些媒體機構實行“全媒體記者戰略”以后,記者們疲於奔命,正如《南方日報》的一位記者所描述的“現在同一個新聞題材,我們至少要寫3篇不同的稿子”。《杭州日報》的全媒體記者張蔚蔚這樣描述她的工作狀態:“一個周六下午3點,我接到一個線人電話,杭州發生重大自來水事故:千噸沙山壓爆城北主進水管,城北大面積停水。時值周末,出事地點在城郊結合部,這時叫攝影記者趕來,時間來不及,現場新聞肯定沒了。我像往常一樣,操起攝錄機坐了1個多小時車趕往出事地點。我搶到了第一手的照片和視頻。拍了半小時后,現場就是另一種場景了。接著,我開始文字內容的採訪。當晚回來,我先寫供報紙刊發的文字稿,然后剪輯視頻,當天就把視頻和照片上傳到杭州日報網,這時已是晚上10點。”[1]

全媒體記者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在於“全而不融”,因此要改“全媒體”這個提法為“融媒體”。融媒體記者更強調,媒體各介質之間的功能融合,而不是品類齊全。這樣做可以從源頭上樹立新理念,而不會因為“全媒體”提法的混淆而出現多維度的理解與多元化的執行。

與此同時,融媒體記者,必須成為常態。因為以前紙媒、廣電、網絡介質界限明顯,而隨著iPad、智能手機等新終端的產生,這一界限不再分明,而合而為一了,這就要求,媒介要關注到這些用戶的需求,為他們生產相應的全媒體產品,而不是先前的單一媒介產品。

此外,媒介融合正從“物理變化”趨向“化學變化”。媒介融合的整個進程是由淺入深的,媒介融合的設計理念是“融”,即在“融合”的框架下將各個介質品類聚集、打通,實現由“物理變化”向“化學變化”的演進。融媒體的設計架構與理念與全媒體完全不同,后者強調並且止步於介質門類聚集齊全,即簡單的介質疊加,而前者則是在“融”的大理念下建的大平台,其中包括各個環節之間的流程再造。在融媒體設計框架下,其新聞會漸漸發展為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融合新聞﹔其機構會演進為品類齊全且融匯貫通的新型組織機構﹔其記者會成長為能夠調動UGC用戶貢獻內容,又能夠掌握多媒體採寫、多媒體分發等多樣技能的融媒體記者。而此時,原有的傳統媒體機構已經成為具有全新定位與新型業務模式的融合傳播平台。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