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慶期間,央視策劃了《你幸福嗎》系列新聞調查。這個街訪紀實節目在央視新聞頻道連續9天播放,總時長40分鐘左右,並在《新聞聯播》以頭條、提要的方式挂標播出了8集,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有觀點認為,由於採訪對象、地點都有隨意性,群眾的回答真實地反映了自己的幸福觀。但是在筆者看來,《你幸福嗎》存在新聞失真。本文以央視新聞《你幸福嗎》為例,從拉斯韋爾的“5W”理論出發,探究該節目從採訪到得到反饋的過程中可能造成失真的原因,兼談電視新聞節目的失真現象以及對策分析。
【關鍵詞】 《你幸福嗎》﹔ 失真﹔ 5W﹔ 電視新聞﹔ 對策
一、引言
從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視策劃的“喜迎十八大 走基層百姓心聲”假日調查《你幸福嗎》成了長假擁堵新聞之外最大的社會議題。在微博以此為關鍵字搜索,有5000多萬條結果。該節目策劃人張宇珺說:“我們採用了街頭採訪的方式,展開了海量採訪,就是為了盡可能多地問到各種各樣的人,這樣從中才能看到老百姓的生活百態。而記者採用突然發問的方式,讓受訪者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作出下意識的回答,也非常真實。”
但是筆者認為,這個系列報道中的各個環節,恰恰可能帶來節目的不真實。本文採用拉斯韋爾的“5W”模式,逐一分析該報道中各環節可能造成的失真,兼談電視新聞的失真現象及對策分析。【1】
二、從5W看央視新聞策劃《你幸福嗎》節目的失真
(1)Who——誰問問題
“你幸福嗎?我姓曾”這個“神一般”的採訪來自於央視記者詹晨林。說起“神回復”的誕生,她說,採訪當日也就是9月20日,她正在山西做一個大學生村官的故事,突然接到央視地方記者部編輯的電話,讓她拍村官之外順帶採訪幾個人,主題是“你幸福嗎”。也就是說,這位記者在自身任務的重壓下還要承擔這個採訪,並且在電話中,她甚至難以了解這個策劃的來龍去脈。
這個節目共調動了18個國內記者站、7個海外記者站以及北京總部共70路記者,加上20個地方台,共300多人次。這300多名記者中,恐怕像詹晨琳這樣的記者不在少數。九期節目中,採訪地點大多集中在火車站、景點、鐵路施工地等,恰逢國慶出行人多,這些地方出現記者的身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們並不是為了《你幸福嗎》去採訪,而是帶著其他的採訪任務。在這種記者全然不知,或隱約知道一些,但為圖方便省事或者在自身任務的壓力下,根本不對採訪目的去做深究,造成了記者採訪的被動失實。
(2)Says what——問什麼問題
街頭問詢幸福,其實是“主題先行”。這個主題太大,而且暗含了立場,如果真實地呈現,必然是一種復雜多元的狀態,這有沒有研究價值呢?不是沒有,但是不是真實呈現,就要打問號了 。
“你幸福嗎”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答案,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答案也會不同。例如10月7日播放的清華大學男生,在被問起這個問題時回答說“今天不幸福,女朋友剛分手”。也許你幾天前問他,他會告訴你“幸福,因為跟女朋友感情很好”。正像同天播放的一位甘肅年輕女游客說的,“今天是很幸福的,但是如果從20多年這麼長的時間來說,隻能說一般,有時候幸福有時候不幸福。”
而且這個問題在國慶期間的特定時段、喜迎十八大的特殊背景下提出,已經悄悄地置入了特定的傾向。【2】
(3)To whom——採訪對象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小普說:“你在街上突然問一個人你幸福嗎,這個應該說回答起來很困難,但是在他的第一反應中,我們可以抓到他最真實的回答。”但是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這種下意識的反應是真實的,但得到的答案未必是被採訪對象內心的真實所想。
筆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在被問及“你幸福嗎”這個問題時,超過一半的受訪者不加思考地就會回答“幸福”。如果再問“你覺得什麼是幸福”,有一些人開始略作思考之后給出答案,也有一部分人會結合當下的情況說“這就是幸福”:9月29日中,一個天津的新郎將新娘抱下婚車,說“這就是幸福”﹔9月30日一位抱著孩子的山西村民說,“家庭,這就是最幸福的,這不就是天倫之樂嗎”﹔同天的兩位北京退休職工一邊喝咖啡一邊下圍棋,表示“這就算是幸福”……也就是說,被採訪對象在被問及“什麼是幸福”時,下意識回答“幸福”的這種反應是真實的,但是他給出的答案可能不是真實的想法。因此,才有10月8日哈爾濱一位女觀眾的回答:現在社會上這麼多孩奴車奴房奴,覺得大家有點說假話,真的有很多人這麼幸福嗎?但是採訪到我的時候我也想說,其實我還是挺幸福的。
而從被採訪對象的年齡、性別、地域分布、民族等人口屬性來看,並不符合我國人口統計學的特征。例如從年齡構成來講,老年人偏多。9月29日,一位來北京旅游的老人說“老年人幸福指數比青年人多”。現在社會中,8090一代面臨巨大的壓力:就業、車貸、房貸、上有老下有小…而在整個系列報道中,雖然也有多位回答不幸福的受訪者:醫生幫助患者不被理解表示不開心﹔補鞋老人想要一個棚子冬天不冷﹔旅客表示還沒到幸福的時候…但這些問題沒有或很少觸及到社會聚焦的一些問題:車房、醫療、養老…這跟青年人受訪比例小有很直接的關系。被採訪對象的樣本分布不科學,如果像這種把個別當一般,把局部作全體,企圖這些人中得出“九成人幸福”的一般性結論來,並不符合實際情況。
另一些受訪對象本身對回答這個問題就有局限性:結婚的新郎,你很難想象他在結婚的時候說出“我不幸福”這個答案﹔而幾個孩子,可能對“幸福”這個詞本身就缺乏理解﹔浙江海寧的73歲拾瓶子老人,由於耳背根本聽不到問話﹔很多人本身就沉浸在節日狂歡的“幸福氛圍”中。
根據欄目組的統計,盡管節目中的被採訪對象達到3550人,最終播出節目中隻採用了147人。這種對被採訪對象的取舍也會造成新聞失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