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媒介偏倚論視角下的微博傳播研究【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媒介偏倚論視角下的微博傳播研究【2】

王 潤

2012年11月27日16:3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微博傳播的文化與技術調適

如今,拿著手機不停地玩微博、發微博的人越來越多。在微博使用的過程中表現為微博控,時不時更新和傳播微博上的信息,嚴重者甚至無法控制自己刷微博的行為,追求微博傳播過程心靈的體驗。對微博的依賴,不僅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微博上,而且由於對微博上言論真偽的無法有效判別,不分清事實來源與真偽轉發、評論其他人的內容,往往會產生微博謠言廣泛傳播的不良現象,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微博時代的“微博控”現象 ,其實是一種“信息異化”現象。據威廉斯的考証,“在黑格爾或馬克思的理論中,產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異用法,意指人與本性所產生的疏離是由自我所造成的,而這種疏離過程被視為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同樣,在信息傳遞和信息生產的現代社會,產生了新的“信息異化”現象。就是馬爾庫塞所指的“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型式” ,這種缺乏思考和批判的單向度思維是隨著先進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而來,是在發達的工業社會人類信息異化的表現特征。“微博控”現象的出現,是對馬克思、馬爾庫塞關於“信息異化”在新媒體應用方面的再認識。簡言之,信息異化是指“人們創造了信息,但信息在生產、傳播和利用等活動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干擾,導致信息喪失原有內涵,反客為主演變成外在的異己力量,反過來變為支配、統治和控制人的力量。”

防止信息異化,處理好微博與人的關系,其實質是處理好技術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媒介與人互動的方式給文化賦予特性”,建立媒介、人與文化三者的互動,“有助於文化的象征性平衡”。 人不應該成為技術的奴隸,應該成為具有自我發展意識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人,使媒介技術不再是單獨的技術與工具,而是與人和文化聯系在一起的環境。現代人時刻感受到媒介時間帶給人的強烈沖擊,因此“可以在‘順時、准時、實時’紀律的框架內,按照自己最合適的時間節奏自主切換,建立一種動態的平衡機制,改變一味地被動地處於某種時間紀律的控制之中,而獲得相對的自由。” 在微博傳播中,“人的虛擬發展的基本目標是:淨化人在虛擬社會發展的環境,優化人的虛擬發展各要素和結構,以一種自由、自覺的虛擬方式佔有自己的本質,從而實現人在虛擬社會自由、全面和諧發展”。 作為有主觀能動性的理性個體,微博使用者不僅要注意控制微博使用的頻率和時間,同時要加強對微博信息的分辨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正確地處理微博上來源不明的傳言和涉及他人隱私的娛樂信息。在微博的使用過程中,追求人的自我價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促進現代人的自我發展。

伊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中指出,“在西方文明中,穩定的社會需要這樣一種知識:時間的觀念和空間觀念維持恰當的平衡。” 西方穩定的社會需要時間和空間觀念的平衡,同樣,現代社會心靈的流動仍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平衡。微博傳播的文化與技術的調適,正是體現在人類對時間和空間調適的平衡上。媒介本身具有偏向時間或空間的屬性,並呈現獨特的傳播性質和特點,應該指出的是“媒介技術或工具是中性的,它們本身並不必然導致某種‘社會善’或‘社會惡’。歸根到底,媒介是人的創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來傳播什麼,達到什麼樣的社會目的。” 因此,隻有當微博使用者正確合理地使用微博,建立媒介、人與文化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才能不斷發揮微博傳播的“正能量”為人類服務,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作者系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

參考文獻

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何道寬譯,2003:27.

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何道寬譯,2003:53-54.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何道寬譯,2000:33

詹姆斯•羅爾.《媒介、傳播、文化:一個全球性的途徑》[M],北京:商務印書館,董洪川譯,2005:45

梅瓊林、袁光鋒.《“用時間消滅空間”:電子媒介時代的速度文化》,《現代傳播》[J],2007(3)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何道寬譯,2000: 187

卞冬磊、張稀穎.《媒介時間的來臨:對傳播媒介塑造的時間觀念之起源、形成與特征的研究》[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1):32-42

高雯倩:《淺談微博的傳播偏向》[J] .新聞世界,2012(4):122-123

卞冬磊、張稀穎:《媒介時間的來臨:對傳播媒介塑造的時間觀念之起源、形成與特征的研究》[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1):32-42

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歐陽景根譯,2002:12-13

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5

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歐陽景根譯,2002:2

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歐陽景根譯,2002:186、189

卞冬磊、張稀穎.《媒介時間的來臨:對傳播媒介塑造的時間觀念之起源、形成與特征的研究》[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1):32-42

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丁未譯,2005:5

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丁未譯,2005:7

王晶.《去時間化:媒介時代的共享觀念》[J] .當代傳播,2011,(6).

馬曉紅.《大學生“微博控”現象成因分析》[J] .新聞界,2012,(3).

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6-8

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張峰等譯,1988:12

孫瑞英.信息異化與信息異化的根源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2006,(3):2-4.

林文剛.《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何道寬譯,2007:44

卞冬磊.《再論媒介時間:電子媒介時間之存在、影響於反思》[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1)

曾令輝.《虛擬社會人的社會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何道寬譯,2003:5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6.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