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微時代下新解“沉默的螺旋”--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微時代下新解“沉默的螺旋”

——以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為例

馬小龍  杜艷紅

2012年11月27日16:3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以微博作為媒介代表的微時代的到來,是網絡傳播等新媒體發展的新高度。由於微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傳播學中的許多傳統理論受到更多的質疑,其中就包括“沉默的螺旋”理論。本文以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引發的微博熱議為例,探討微時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分析微時代下傳播環境和受眾心理機制,從而促進主流媒介在“碎片化新聞信息”的微時代下加強對輿論的引導。

[關鍵詞]: 微時代 ﹔“沉默的螺旋”﹔ 中國好聲音 ﹔個體心理﹔輿論引導

國內首檔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以爆發性的傳播效應亮相,以全民熱議的姿態落幕,無論是一批文化精英人士還是成千上萬的普通網民都在微博上對這檔節目給予極大的熱情和參與度,帶動一波波網議熱潮,在眾多微博網友的頻繁刷屏評論下,#中國好聲音#新浪微博轉發量曾達到一晚600萬次。盡管巔峰之夜的冠軍之爭早已在明星評委和99家媒體評審團的選擇中落下帷幕,各大門戶網站上網民的微博熱議卻不見冷卻,主流媒體的宣傳輿論在微時代下被分散,過去相對明朗的意見氣候會變得錯綜復雜,“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傳播進一步發展的微時代下有了更多的新解。

一、網絡環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論受到沖擊

“沉默的螺旋”的假說是德國學者E.諾依曼最先提出的。在她的觀點裡,輿論的形成與大眾傳統媒體營造的意見氣候有直接關系。大眾傳播具有意識的累積性、普遍性和共鳴性。大多數人都盡量避免因單獨堅持某些態度而造成的孤立。一個人一旦了解哪些觀點是佔優勢的或者普遍得到支持的,就會針對自己與外界環境進行主觀或客觀的比較分析,如果他認為自己的意見同佔據優勢的觀點不一致,便會沉默起來,然后把部分會改變自己的看法,迫使自己的態度和優勢意見趨於一致。這種一方大力宣揚自己觀點而另一方漸漸沉默的傾向便開始了一段螺旋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不斷把一種意見確立為主要的意見。盡管這一假說過分夸大了在大眾傳播中人的從眾行為和趨同心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傳統媒體對輿論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1]

“個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是“沉默的螺旋”理論的重要前提,這反映了大眾傳播中“從眾心理”的重要作用。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產生和網絡空間的延伸,網絡傳播的個性化和無限拓展使傳統的“從眾心理”這個重要前提隨著網絡環境的匿名性,虛擬性等因素而逐漸削弱。 網絡先進的技術手段使得網民表達意見的渠道更加暢通,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當網民的觀點在某個網絡空間裡不能被接受,他也不用被迫改變自己的意見去迎合大多數人的態度,他隻需要轉換一個平台去尋找志同道合的同盟者。在這種情況下,網民就無需為了改變尷尬局面而迎合大眾,“從眾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被削弱。針對《中國好聲音》的選秀來說,盡管官方及主流媒體對晉級學員不斷宣傳,但是網絡中的質疑和爭議卻從未停止,並且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例如一些新聞跟帖后的論壇,由於發言是匿名的,網民的關系也是隨機的、不穩定的,個體對這些空間的依賴程度不高,因此網民在這樣的地方如果發現自己與他人的意見不一致,並由此產生認知上的不平衡,那麼他就可以通過換一種輿論發表平台空間的方式來逃離這種觀點不協調的環境。[2]因此,在網絡傳播空間裡,從眾心理產生的機會大為減少。所以,在這些空間裡,“沉默的螺旋”發生的幾率也可能就相對較小。

二、削弱后的意見氣候在微博中重新產生“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機制

以微博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微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微時代以小人物的微形態和微行動低調地呈現自我,發出聲音,這樣的呈現和聲音最終凝結成不可小覷的力量。

以國內最知名的新浪微博為例,它的注冊用戶目前覆蓋了社會各行各業人士,形成了一張巨大的信息覆蓋網絡,這也就包括了早已落戶新浪微博的傳統媒體。與此同時,截至2010年10月,全國共有561家主流新聞機構開通了新浪微博,以此來確保傳統媒體與微博的溝通的實時性。從傳受者心理角度分析,微博熱的傳播內容能引起社會共鳴,主要來源於多數人對社會事件認知的初步判定。同時,微博內容的即時性、簡便性、互動性與分享性等優勢特色能夠判斷出微博熱產生積極的、良好的社會效應。因此,在《中國好聲音》選秀中,各大主流媒體依據強大的資源優勢,以其公信力、號召力、權威性的特點發布微博信息,促使網民形成跟風心理,擴大了主流意見氣候的隊伍,引發微博傳播熱潮。

在微時代的主流媒體傳播中,簡單而強烈的價值判斷更容易成為優勢意見。這樣的意見非此即彼,能讓多數人輕鬆理解。隻有這樣才能產生不斷吸引更多人關注、認同的力量,也才具有不斷擴散的能力。盡管在此過程中,有很多人表示過不同意見,但是這些意見都漸漸地沉默下去。[3]因為優勢意見通常不是在微博中某一個點產生的,而是很多點同時產生,它們相互呼應,相互提升,最終成為微時代中引人注意的“強音”。

另外,微博傳播和網絡傳播一樣,具有和其他傳統主流媒體聯動、促使公開意見變為公眾意見的功能。在微時代傳播中,因為群體間一般不存在太多親密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可視為公開的意見表達。[4]這種表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大眾媒介的一系列引導下,最終會形成一種代表大多數的公眾意見——輿論,影響局勢的發展。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