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新技術與電影藝術的聯姻【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技術與電影藝術的聯姻【2】

——從特技軟件與人才兩方面的缺口來分析中國數字電影落后的原因

高城

2012年11月27日16:4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加強特技軟件的自主研發和對先進軟件的學習

特技軟件就是一個工具,可是電影中好的效果不靠工具靠什麼呢?CG人員真正首先要學的就是工具,不能駕馭工具如何能實現腦子裡的想法?可是國內目前使用的特技軟件基本上都是舶來品,軟件起源於人家,當然沒人家用的深。落后的地方自然體現出來了。

業界也普遍認為,中國電影特技業缺少自主研發精神,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屬於自己的特技軟件走進市場。據《大明宮》視效總監姜維斌介紹,國外的電影特技每四五個人的小組中就有一個人專門負責軟件的開發,這在國內是難以實現的。《指環王》電影的特效組為了完成影片特效要求,就開發了群組動畫工具MASSIVE,通過MASSIVE這個軟件創造了《指環王》中千軍萬馬史詩般的混戰。這個軟件國內研究了幾年,限於成本和人員水平,鮮有成果出現。

在眾多的特技軟件中,還屬三維軟件比較難學,而難學的也往往就是出效果好的軟件。在國內常用的三維軟件是MAYA和3D MAX。可能國內大多數人對CINEMA 4D不是很了解, 不過它在國外卻是非常惹人注目的三維動畫和視覺特技軟件。

CINEMA 4D 是德國Maxon Computer研發的3D繪圖軟件。它強大、專業、易用,被業界譽為“新一代的三維動畫制作軟件”。以其高的運算速度和強大的渲染插件著稱,並且在用其描繪的各類電影中表現突出,在電影中也使用到CINEMA 4D的有很多如《毀滅戰士》(Doom)、《范海辛》(Van Helsing)、《蜘蛛俠》(Spider-Man)等等[9]。

現在在三維圖形圖像表現領域,一般的制作者使用3D MAX、MAYA 等三維建模和渲染軟件。由於軟件本身渲染和使用流程不是很好,導致設計師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時間。而CINEMA 4D 在渲染、毛發、動態圖形方面比較突出,所以CINEMA 4D 就可以較好的為設計師提供好的設計流程和表現方式。

也許最能夠說明CINEMA 4D一句話就是:這是一個你從未聽說過的最好的三維軟件。但是這麼強大的軟件在國內還是很少有人去研究它。中國沒有好的大片出現,你可以說我們的制度不好受限制,那為什麼沒有好的特效團隊呢?也許我們苦於工作現狀,苦於急切的想做出一些東西出來,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了MAX或MAYA上面了,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在特效方面更有成就,能做出真正意義上屬於自己的大片而無需請國外的特效團隊來擔綱制作的話,那麼就要越來越意識到學習先進軟件(如CINEMA 4D)的緊迫性。吸收再創新,注重特技軟件的自主研發更是重要。

三、人才瓶頸限制中國數字電影的發展

技術本身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硬件基礎,工具設備能不能實現﹔另一個是軟件基礎,就是人的技能,他能不能給你做出來,能不能把工具的功能開發到極致。工具再先進,也要靠人操作。如果一個工具的功能級別最高是十級,而使用這個工具的人的水平隻有一級,那麼,這項技術設備的功能級別也隻能是一級。

(一)中國電影特技缺乏綜合人才具體表現

1.懂電影的不會做特效,會做特效的又不懂電影,兩撥人溝通起來存在問題。

2.中國電影界也缺乏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對專業人才的任用。

3.國內特效人才,大都分散在一些小公司裡面,沒有形成強大的團隊。

4.國內沒有像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這種精通特效的導演,無法在電影開拍之前就已經把特效設計到劇情中。

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效應”,一個桶如果由多款長短不同的木板箍成,那麼它能盛水的容量,不是取決於這個木桶中最長的木板,而是由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決定。所以它又稱為“短板效應” [10]。影視技術的演進也遵循“木桶原理”,即我們這個復雜的系統的技術高低,不是由最好的那塊技術決定的,而是由最差的那塊技術所決定的。

人才問題成為我國數字電影快速發展的瓶頸。發展數字電影,需要大批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所以面對我國電影人才緊缺的現狀,培養人才是電影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關於培養數字電影專業人才的幾點建議

1.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國內首部IMAX 3D電影《大明宮傳奇》的導演金鐵木表示,“人才的培訓不是靠短期培訓班,或者培養一批本科生就可以解決的。”

2.一部影片的完成與整個團隊的協作與付出密切相關。在這一方面,上海美術電影廠尤其注重培養協作精神,並在過程中注重業務熟練人員對新進人員的培養,建立了完整的人才梯隊[11]。

3.國內特效行業待遇較差也是國內特效人才匱乏的主因之一。試想較低的人力成本如何能創造出好的特效作品。中國導演如果敢於為特效投錢,為提高特技人才待遇投錢,也就能留住屬於自己的真正的特效人才。

4加強對優秀的人才的有效管理。將合適的人安排在合適的位置,完善行業內的用人體制和分配機制,職務專業化。

顯而易見,未來數字電影業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中國傳媒學院數字媒體技術的學生,一錄取就被預訂,可見數字專業人才的稀缺。因此中國數字電影人才的稀缺要從源頭抓起。中國數字電影產業要良性發展首先必須建立起數字電影人才培養基地。同時,高等院校要建立起能適應多種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結論

通過整理文獻資料和個人閱歷的分析和總結,我們充分相信科學技術確實為電影帶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變革。數字電影以它獨特的“虛擬”和“真實”方式激發了藝術家的想象力,拓展了導演的表現空間,中國數字電影也從中領悟到許多。我國的數字電影同美國比起來,還處於起步階段,從體制、管理理念、到軟件設備、人才結構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軟件設備和人才結構筆者認為是其中最關鍵的兩個環節,我們應該在這兩方面花大工夫。這個數字化大潮對我國當下的數字電影而言,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國如果能牢牢抓住這次機遇,敞開大門,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引進先進特技軟件和優秀人才,選拔既懂電影又懂特效的通才,培養數字技術專才,自主研發相應的技術與開發功能更強大的軟件,而不是一味的滿足於使用舶來品的尷尬處境中。還是有望在全球化語境下,在數字電影市場中佔得一席之地。(作者系湖南科技學院新聞傳播系學生)

參考文獻

[1] 趙竟舒.數字技術在中國電影藝術中的應用與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7.

[2] 句磊.帶來電影藝術革命的技術特技[D].江蘇:南京藝術學院,2010.

[3] 陳宇.《失戀33天》一個消費文化的樣本[J].電影藝術,2012,(1).

[4] 張文燕.對高科技電影的美術思考 [J].美術觀察,2012,(2).

[5] 王宏.數字媒體[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

[6] 黃方.數字時代下電影特技的視覺張力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09.

[7] 賈雲鵬,周俊.作為技術史的藝術史——從《阿凡達》看電影技術的變革[J].北京電影學院報,2010,(3).

[8] 徐水.淺談電腦特技在電影中應用 [J].電影評介,2008,(7).

[9] 百度百科.CINEMA 4D[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9488.htm.

[10] 田維剛.《新技術時代的電視——新聞制作與傳播》[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6).

[11]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十一五”發展紀實》[J].電影新作,2012,(1).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