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基於電視傳播語境下懷舊情思的多樣化表達--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基於電視傳播語境下懷舊情思的多樣化表達

曾子龍

2012年11月27日16:4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文藝作品可謂懷舊情思的天然淵藪,作為第八藝術的電視亦如此。對於懷舊情思在電視語境中的表達樣式,文章從藝術作品內容和形式兩個層次出發提出了“顯性懷舊”和“隱性懷舊”的劃分方法。“顯性懷舊”直接以懷舊作為電視欄目的內容和創作目的,中國首檔“全明星代際互動綜藝秀”《年代秀》則是該類型的代表。與之相反,“隱性懷舊”雖不以懷舊為初衷,但通過翻拍、重播等方式亦實現了懷舊情思的電視化表達。文章通過對《年代秀》欄目的成功及眾經典電視劇和電視節目頻繁重播的現象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合理化建議,對懷舊情思的電視化表達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懷舊 電視化 《年代秀》 重播

在泰坦尼克號首航百周年后的2012年,電影《泰坦尼克號》以3D版的形式在全球重映,收獲火爆票房。依舊是15年前的劇情、15年前的演員,觀眾能在多數人已知悉全片情節且盜版碟滿天飛的情況下心甘情願掏錢二度觀覽此片,除震撼於3D的真實與壯觀外,更是一代人懷舊情思的集體顯現。

懷舊情思在電視屏幕上亦有表達。深圳衛視斥巨資打造“中國首檔代際互動節目”《年代秀》大獲成功后,懷舊類節目已然成為當下熒屏的一大熱門。而懷舊情思在電視上的表達方式遠不止“《年代秀》們”這一種形式。昔日《同一首歌》的火紅、《西游記》《白蛇傳》等劇不斷被重播卻也一直有人愛看、春晚小品集錦不斷為觀眾帶來歡笑、一眾經典作品被陸續翻拍……這些都可視為懷舊情思在電視傳播語境下的表達方式。

一、 顯性懷舊:作為懷舊情思電視化表達的內容向度——例舉《年代秀》

直接以懷舊作為節目主題、題材、內容的,我們不妨稱其為“顯性懷舊”。顯性懷舊作為懷舊情思電視化表達的內容層,直接著眼觀眾懷舊心理的激發與調度。正如懷舊不是偶發之物,作為顯性懷舊的電視表達其實早已存在熒屏。央視電影頻道《流金歲月》、電視劇頻道《童心回放》都是以“訪談+老電影回放”的形式帶觀眾在電影的記憶中懷想過去的歲月。《同一首歌》最初火紅也是因為眾老歌撥動了觀眾最內裡的心弦。央視綜藝頻道《藝術人生》的《<紅樓夢>再聚首》《<西游記>再聚首》等特別節目更是給觀眾帶來無限感動與懷念。而電影頻道《流金歲月》所播放的一系列老片(如《三毛流浪記》《馬路天使》等)同樣也給廣大觀眾帶來了無限回憶。

當下中國熒屏懷舊節目高潮的開創者無疑是深圳衛視的《年代秀》。《光明日報》曾如是評價道:“《年代秀》以現在時的視角,回望昨天的歲月,緬懷曾經的青春和夢想,向已經逝去的溫暖和美好致敬……為綜藝類節目的良性發展,提供了一份可資借鑒的有益啟示。”【1】《年代秀》的巨大成功為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哪些可資借鑒的有益啟示呢?我們不妨在此探討一番。

(一)“懷舊”情思的調度 文化功能的建構

追憶過去的美好是人類普遍而永恆的行為,《年代秀》准確洞悉了“懷舊”這一人類普遍情感,以時間為線,把六十年來社會發展進程中影響重大的人與事置於題目問答、文藝表演中,幫觀眾拾掇過往的回憶、完成記憶的拼圖、實現情感的共鳴。這不隻僅是對“懷舊”情思的消費,更是對這種情感的正面調度。

中國傳媒大學胡智鋒教授曾以年代為序將我國的電視節目劃分化“宣傳品” “作品”和“產品”的三種形態。隨著工業文明的演進,正如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在《文化工業:作為大眾欺騙手段的啟蒙》中所提出的“文化工業”概念【2】,批量的復制、傳播消解了藝術作品本應有的藝術品的深度,成為僅為取悅觀眾繼而獲得商業利益而存在的消費品,已然不具有更多供品讀、回味的空間。電視娛樂節目可謂其典型。

《年代秀》在娛樂節目的外包裝下,以懷舊情思作為一種文化情懷從而為節目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這也成為其區別於其他綜藝娛樂節目之所在。這既體現於不同年代人文面貌的描繪、文化特征的拿捏上,亦體現在其所發散的情感屬性和質地上。《年代秀》可以說是為娛樂節目正了名:娛樂節目同樣可以很有文化。因此,它能在“限娛令”的大背景下獲得良好的收視並得到廣電總局的點名表揚也就不難理解。

(二)打破類型的限定 實現形態的耦合

相較以往的節目樣式(選秀、游戲、魔術、相親、求職等),“懷舊”可以說是一個有著更大外延的概念,天然地具有一種全方位、大視角的包容性。正如什錦味的食品普遍比單一口味更受歡迎,《年代秀》以各種形態節目的疊加很好地體現了電視所特有的綜合性,形式、內容、功能各異的元素以懷舊主題為粘合劑進行建構,雜糅在一起形成“混搭”,整合多種藝術樣式,打造出一檔融多種元素於一身的“分享型娛樂節目”,打破了原有節目類型的分野,為觀眾提供各式口味的選擇,從而成功避免欄目內容陷於單調、乏味。

(三)本土化改造 繼承中創新

《年代秀》的模式雖是從比利時熱門綜藝欄目《The Generation Show》引進而來,但也進行了符合本地實際的改造。每期《年代秀》都有著不同的主題,例如“童年的記憶”、“紅星閃閃”、“大運會專場”、“老師您好”等,不少期的節目都是配合著當下特定的主題(兒童節、教師節、“大運會”比賽等)而特別制作,可謂應時應景。節目內容在當期主題的統領下,按照所設置的《我是誰》《我在哪》《誰在我身邊》《我在跳什麼》《老歌新唱》《卡拉永遠OK》等的流程展開,不同的主題與大致同樣的形式,“變與不變”兩相結合,既能塑造出欄目品牌、增強欄目的辨識度,又能為觀眾帶來持續不斷的新鮮感。

《年代秀》相較於以往中國電視屏幕上具有懷舊色彩的電視節目,也有著不小的區別。

撇去形式向度上的懷舊類電視節目(下文將對以“重播”、“翻拍”為代表的“隱性懷舊”作專門討論),直接以懷舊為節目內容的“顯性懷舊”表達方式,在中國電視屏幕上亦常有體現。開播於千禧年的《同一首歌》很好地迎合了千年交替時人們普遍的懷舊心緒,而以經典民歌為內容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以及《藝術人生》的“紅樓”、“西游”專輯等,都喚起了觀眾塵封的記憶,激發起人們情感的漣漪。與之相比,《年代秀》作為常態的周播欄目就天然地具有了一種穩定性,易於打造“懷舊”的品牌以吸引觀眾的持續觀賞。另外,雖然節目主題是“懷舊”,但它一改之前同類節目緩慢的節奏、感傷的情調,令觀眾在帶著微笑回憶往昔的同時增進了不同年代生人之間的相互了解,而不再是板著面孔,弄得嘉賓、觀眾痛哭流涕。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