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論傳統媒體接入報道對自媒體傳播的“修補”作用【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論傳統媒體接入報道對自媒體傳播的“修補”作用【2】

——以合肥少女毀容案為例

2012年11月27日16:5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3.接入主題

現代傳媒高速發展使得人們生活在三種不同的現實中,分別是客觀現實,即我們生活的客觀世界﹔媒介現實,媒介所呈現出的媒介世界﹔受眾現實,即受眾通過媒介對客觀現實的認知。而自媒體傳播盛行的時代,受眾現實較媒介現實率先“落地”,海量而又碎片化的信息裹挾了大量情緒,看似信息爆炸但在自媒體場域下的信息傳播主題卻具有狹隘性,指向明顯。在合肥少女毀容案中,自媒體領域的傳播主題指向“官二代”霸道惡意中傷他人,聚焦於官與民的對抗。傳統媒體在接入報道后,關注主題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媒體以客觀報道事件為宗旨,力圖以相對公正的立場接近事實真相。

以上述所列的市場報的連續6篇報道為例,對主題進行概括總結,研究結果如圖所示,可見接入主題對自媒體領域的傳播主題進行了多元化的“變形”,如將該此極端案例納入到青少年早戀與犯罪問題的框架下,將此案件的社會意義得到了深化﹔再如關注公眾對被毀容少女的救助,表現出了社會大愛的主題﹔通過將官方對案情的不斷披露與公開,表現出官方並未像自媒體所傳播的那樣不作為,有助於消除公眾的信任危機。

三、傳統媒體接入報道后的影響

經過一個階段重復信息的累計傳播后,自媒體領域消息源的有限會導致自媒體領域傳播進入一個新信息的“匱乏期”,這主要是指雖然在自媒體上信息傳播依然在進行,但是若對信息進行剖析,可以明顯地發現,大量舊有信息不斷重復,比如在合肥少女毀容案中,在第一時間段,自媒體領域反復以“官二代”“霸道”等為關鍵詞輻射傳播,事實鏈實際上並不完整,傳統媒體的接入報道,對於事實鏈的豐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對自媒體領域傳播的不得當之處進行了補償。

1.變傳播情緒為傳播事實

當下網絡時代的傳播特征,也是微博時代的傳播特征就是,越合符當下社會情緒,傳播越火熱﹔事件越符號化與象征化,傳播越火熱﹔反之,事件越復雜,越不利於傳播。 所以,微博時代的事件傳播,需要的是符號化、概念化、象征化、沖突化、片斷化,若是復雜的事件,也需要從其中抽離出最符合以上特征的細節或片斷,提煉出最符合以上特征的一個概念。這樣標簽化后的傳播特別容易調動網民的情緒,應和了整體社會的道德恐慌,情緒的渲染之下,自媒體的傳播變為傳播情緒的趨勢明顯。

合肥少女毀容案中,在自媒體領域,網民關注焦點多指向對官二代的聲討,嚴懲凶手之聲不絕於耳,並且認為悲劇的釀成主要原因出現在陶某有權利的父母身上,像“小畜生 求愛不成波硫酸 還不是從小父母慣得 仗著自己家的勢力為所欲為 用暴力解決此事”這樣的內容在微博、人人網等平台實現了公開表達,少女被毀容的客觀事件實則已退居幕后,引導人們傳播的是個體情緒的宣泄。傳統媒體的接入,遵循新聞傳播的原則,以新聞事實的傳播為導向,極力還原至少接近事實真相,事實鏈的趨於完善能在很大程度上扭轉自媒體領域的情緒傳播的局面。

傳統媒體的報道試圖通過廣泛的採訪對事件進行了追蹤,因為是在自媒體傳播到一個頂峰的時候再開展的傳播,而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的線索就是受害方發布的帖子。傳統媒體通過追本溯源,從“証偽”的角度出發,尋求帖子之外的事實,盡量將事件的各個脈絡層次明晰化、精准化。在傳統的報道中,新聞媒體力圖找到慘案發生的原因,他們關注施害者的個性、施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的關系到底如何、施害者的家境到底怎樣,事情發生后,施害者的家人以及有關部門採取了怎樣的措施。大量一手資料地獲得,首先彌補了初期自媒體傳播中缺失的事實,嫌犯父母在案發后的初期給予了積極地配合,包括在治療資金方面都給予了支持﹔其次,糾正了之前被誤導的事實,陶家只是科級干部,並非網傳的“高干”﹔遲遲未做傷情鑒定是因為技術原因,而非司法公正受到干擾等﹔由此,自媒體再傳播時事實鏈條得到了完善與修補,極端情緒也得到了緩和。

2.變單一話語為多元話語

公共事件的自媒體傳播中,一方因其先發優勢而得到了大量的關注與支持,話語單一化特點顯著。在合肥少女毀容案中,最初的話語幾乎被周岩及其家人一方所“壟斷”,消息源極為單一。不可否認的是,自媒體作為一個開放的平台,但打破這樣的單一話語卻並不容易,甚至連這樣的努力也很難實現。25日凌晨,微博實名為合肥市審計局辦公室主任的陶某的父親在微博上向受害人和網友致歉,合肥警方也對公眾最為關注的陶某是否被取保候審一事的質疑給予了回復,但這樣一條表達歉意的微博沒有贏得網友的認可,被大量埋沒於網友一以貫之的情緒化傳播之中。

自媒體場域下,多元話語對話的局面難以形成,而傳統媒體的接入則打破了這樣的“僵局”。新聞媒體以無限接近事實為使命,在消息源的選擇方面遵循“平衡”的原則,即當雙方出現分歧時,注重引用異質消息源來凸顯媒體公正客觀的立場。在大量的報道中,特別是深度報道中,陶某的同學、陶某的父母、甚至陶某的老師等的話語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傳統媒體給了他們“發聲”的機會,能夠行使他們的話語權。話語結構的多元化與多層次化打破了自媒體領域的一方話語壟斷的格局,也改變了一方話語沉寂的處境,借助於多元話語體系的構建,一些事實也得到了還原,對完善事實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南方人物周刊》的深度報道《“古惑”青春 合肥“少女毀容事件”》,對周陶雙方都進行了採訪報道,並通過對陶汝坤死黨的採訪試圖對其個性、與被害者的關系進行還原,如表3所示打破了話語的沉寂。

報道主要採訪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相互補的方式,呈現出了多元的話語體系。傳統媒體的採訪調查,試圖從外圍來獲取信息呈現事實,如早戀問題,該報道引用了周岩家屬、陶汝坤家屬、陶汝坤同學三方的話語,給受眾自我判斷與辨識提供了相對充分的依據與資源。

由此,之前在自媒體領域發酵的非理性化的情緒得到了緩和,傳統媒體對於新聞事實的不斷追溯與探索,將人們的視線由個人情緒的宣泄引向就事論事的實際表達,輿論開始探討如何規避青少年犯罪等具有社會價值的議題,從對個例的反思向對社會問題關注的縱深。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媒介環境下,傳統媒體在呈現事實、提供事實、接近真相方面依然有著極大的優勢,在發軔於自媒體領域的公共事件,可以看到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所形成的媒體循環效應:自媒體作為事件傳播的前端,為傳統媒體提供了議題,傳統媒體的及時介入彌補了自媒體傳播情境的不當,有助於事實鏈的完善與不斷調整,化自媒體領域以情緒為導向的傳播為真正地以事實為導向的傳播。(作者系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學生)

參考文獻

1. 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 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 蓋伊•塔奇曼.做新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5. 傅劍鋒.“我爸是李剛”報道的群體症候.南方傳媒研究:2011-01-05(27)

6. 芮必峰.新的傳播權力呼喚新的社會責任.新聞記者:2012(04)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