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際傳播中國家形象的媒體誤讀現象【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0月下

論國際傳播中國家形象的媒體誤讀現象【2】

王 慧

2012年11月27日13:2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減少國際傳播中媒體誤讀國家形象的傳播策略

如何減少西方媒體對我國國家形象的誤讀,提升我國對外傳播的能力,是我國媒體任重道遠的任務。而隻有建設強大的國際新聞傳播媒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表達自己,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

1.提升跨文化傳播的能力

新聞記者在進行國際傳播中,往往具有跨文化傳播的特征,因此我國媒體要提升跨文化傳播的能力,按照國際新聞傳播的規律,提高傳播實效,從而減少西方媒體對我國國家形象的誤讀。

重視文化的差異性。樹立平等地包容與理解的觀念,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求同存異,加強對異己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吸取對方文化的精華,找到雙方文化的“交會點”,向國外受眾打開了解中國的窗口,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西方文化也應摒棄一貫對華的文化偏見,客觀平衡地報道中國國家問題,才能減輕誤讀的程度。

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外語水平。國際新聞工作者至少要具備說一門外語的能力,這樣才能與其他國家的媒體記者充分溝通,找到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因此要有雙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識,特別是要對兩種語言的民族心理意識、文化形成過程、歷史習俗傳統、宗教文化、文化思維以及地域風貌特性等一系列互變因素有一定的了解[7]。總之,不要因為自己的外語水平所限而導致在國際傳播中受阻,從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讀。

提高母體語言與非母體語言的互譯水平。新聞翻譯的語言要求准確、科學規范、及時、快速,並且新聞涉及領域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各個方面。因此,新聞工作者要有深厚的翻譯功底,如實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和風格,以達到新聞傳播的目的。尤其是我們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向國外受眾翻譯出符合他們思維方式的文本信息,有利於國外受眾了解中國。此外,要多積累翻譯經驗,對漢英語言的新詞匯,以及人名、地名、機構等知識要不斷更新,堅持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科學的工作態度。

2.加強對外交流,更新我國對外傳播的理念與方法

從對外宣傳到對外傳播,更新我國對外傳播的理念。從傳播行為上看,對外宣傳與對外傳播沒有本質的區別。宣傳在中文中是褒義詞,是公布、推廣、溝通、說服、解釋等,但強調的是傳播者的傳播意圖,以傳者為本位,向受眾強化傳者的主導思想。目前我國從政府到媒體,都逐漸從對外宣傳慢慢轉變為對外傳播,強調的是以受眾為本位,以受眾的喜好進行國際傳播,這表明我國對外傳播理念的更新。

堅持真實性原則,堅持信息公開化。現任我國文化部部長蔡武曾總結我國對外傳播的方針:“向世界介紹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情況,向世界各國准確闡述我國政府對當今世界各種重大問題的立場、原則和政策。”[8]政府在面對國內重大突發事件時,堅持真實性原則,摒棄以前的瞞報、漏報、不報的錯誤做法,從“捂蓋子”思維向“揭蓋子”思維轉變。我國媒體更要真正地堅持信息公開原則,不斷完善自己的新聞信息採集傳播網絡,從根本上改變政府本位的意識,深入國內重大突發事件現場進行獨家報道,擴展有限的話語空間,真正堅持信息公開化,以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讓西方媒體最大限度地採用中國媒體的信息源。

統籌當前國內國際輿論引導格局,建設我國國際一流媒體。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打造國際一流媒體[9]。中央提出要建設國際一流媒體,是我國在應對極其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和“西強我弱”的媒介競爭格局下的舉措。我國要統籌當前國內國際輿論引導兩個格局,充分和國際接軌,按照國際新聞傳播的規律打造我們的媒體。一是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在國際社會用同一話語體系進行對外傳播活動,是牢牢把握國際話語權的關鍵。二是在對外傳播內容上,加強國際新聞議程(議題)的設計和設置,提高國際新聞報道的質量。為此,重在挖掘既有中國特色又具普世性的議題,多用事實和故事說話,多利用意見領袖發言。三是在對外傳播渠道上,加大海外落地和入戶的力度和覆蓋面,在發揮傳統媒體優勢的同時,充分挖掘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在信息開放、互動、海量和無界等方面的潛力。四是在傳播對象上加強對外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針對因長期受對華負面報道影響的國外受眾對我們新聞報道產生逆反心理的“民情”,必須盡力摸清國外目標受眾的基本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心理需求、利益訴求乃至信息接受習慣,即具有針對性地展開對外傳播,以此建立互聯網國際輿情匯集、監控和分析機制,從而顯著地改善對外傳播效果。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爭取到國際輿論的主導權,提高我國的輿論引導力和在國際輿論場中的影響力。

結 語

正如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所揭示的那樣,在階級社會裡,新聞輿論作為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與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密切相連的基本屬性,必然反映掌握它們的利益集團及國家機器的政治利益。任何傳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與控制機制相聯系,不受控制的傳播者實際上是沒有的[10]。

在國際傳播中的誤讀現象是系統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與政治意識形態因素、文化因素緊密相連,從而影響新聞傳播效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總之,減少國際傳播中的誤讀問題,除了如當前政府所強調的加大外宣力度之外,還必須深入了解西方的意識形態與文化,既要增強媒體實力,建設輿論陣地,同時也要具體到語言運用等業務問題,消除文化心理差異產生的誤解。隻有這樣,才能讓“誤讀”的天塹變成理解的通道,糾正“被誤讀的中國”國家形象,從而塑造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贏得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威.文化誤讀與比較新聞學[J].國際新聞界,2001(2).

[2]張威.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証[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

[3]王儲.論克林頓執政時期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國內因素[J].河西學院學報,2003(3).

[4]李智.國際政治傳播控制與效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7.

[5]轉引自何英.美國媒體與中國形象:1995-2005[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45.

[6]伍海英.“編碼——解碼”理論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與發展[J].新聞愛好者,2010(2).

[7]胡細輝.英文報刊翻譯的跨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2(6).

[8]龔文庠.換一個視角:也談對外傳播[J].對外大傳播,2007(1).

[9]中國新聞網.中央提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打造國際一流媒體[EB/OL](2011-10-25)[2012-02-0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25/3414071.shtml.

[10]劉繼南,周積華,段鵬,等.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國際關系的新視角[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384.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博士生)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