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和調整國家理念的內容選擇
國家理念不是空洞的標准羅列,隻有標准而無具體內容的國家理念會成為徒具形式的擺設。國家理念應該有實質性的內容,它應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中國國家理念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中國幾千年歷史所沉澱的傳統、中國共產黨建黨和建國以來所留下的社會主義遺產、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和優秀文化。
1.中國的優秀傳統與文化
中國的國家理念應該包含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標志,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的積澱,它內含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它又是一個巨型的知識系統和資源寶庫,其精華部分能夠為中國的復興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撐。一個欲以復興的民族必須堅持並吸收本民族的優秀文化,脫離了民族文化的支撐,民族復興和世界大國的目標會因失去持久的動力支持而中途夭折。
對於中國文化的精髓,錢穆先生在《晚學盲言》中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錢穆是立足中國,用中國人的思維去表達中國的學術,強調的是中西的不同,是在中西比較的話語中來表達中國。馮友蘭用中國哲學來稱謂中國文化,是用西方哲學的框架和范式來裁剪中國,用西方的理論體系和視角看待中國,屬於援西助中,他所強調的是中西文化之間的同一性。不管怎樣,他們骨子裡所裝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亦即無論他們是用何種方式來整理中國學術、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他們的思想中都充斥著強烈的中國文化主體意識,這是明確的,也是清晰的。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交融共生的結果,它們給中國文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調整和完善中國國家理念的過程中,上述理念是否應該吸收進來值得考慮。
之所以強調中國國家理念要包含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因為必須認識到並清楚把握傳統文化在重建社會道德中的意義。近年來所謂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隻不過是當今道德滑坡現實的一個應急反應。但這些“熱”猶如曇花一現,成為當今文化市場走馬燈似的表演,個中緣由耐人尋味。所謂的這些“熱”沒有成為拯救社會道德解體的良藥,反而搖身一變成為資本和市場競逐的賽場。諸多的國學班、古典文化培訓班等,有多少參加者或者主辦者是以修、齊、治、平為目標,給人以道德熏陶,讓人成為一個具有道德感、使命感、崇高感、神聖感的人?相反,這些宣稱以講授古代傳統文化為目的的活動,充滿了銅臭味,變成了所謂“職場競爭的培訓寶典”、爭奪利益的陰謀算計和發財致富的秘訣。真正傳統文化所強調的重義輕利、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樂善好施的精神被消解得無影無形。
要發揮傳統文化對道德重建的意義,必須回歸傳統,對待經典要能做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將經典所傳遞給人的微言大義表達清楚,真正注重傳統對人的道德熏陶和心靈淨化的作用和意義。不要拿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注重實效的庸俗實用主義來否定傳統文化的價值,將二者人為對立起來。現代社會注重物質利益,但物質利益的追求者完全可以做到有道德和良知,兩者並不矛盾。相反,傳統文化可以提供給現代人一個明確的界限,讓人們知道他們追求物質的極限在哪裡,這正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所在。
2.黨與國家所沉澱的社會主義遺產
中國國家理念必須珍視建黨和建國以來所堅持和沉澱的社會主義遺產。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所走的道路盡管曲折,但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建黨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某些方面實現了自身所提出的目標,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沒有實現,甚至犯過錯誤,但這不是否定和歪曲黨領導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理由和托詞,以黨所犯部分錯誤歪曲歷史、夸大后果、錯誤歸因甚至全盤否定黨所走過的歷史,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而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初所倡導的自由、平等、民族解放的價值目標是值得保留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所探索出來的黨的三大作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協商制度,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為核心處理民族關系的准則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核心的文藝方針,以反對世界霸權主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核心的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改革開放方針等都是90多年來黨的建設所取得的經驗,也是建國60年來5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所留下的遺產,這些在國家理念及其指導下的制度建設中應該保留,並得到切實的執行。
3.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理念
中國國家理念應該借鑒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民族和國家在自身的建設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先進的理念可以被吸收進中國國家理念中來。理論研究証明,作為文化的積極結晶——文明,並不天然具有排他性,任何一個持續存在的文明一定是兼容並蓄的文明,而不是故步自封、孤芳自賞的文明。歐洲文明吸收了來自亞洲的基督教文化,中國文明則吸收了外來的佛教文化,日本文明則兼收了中國古代文明和西方文明。
自資產階級革命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和民族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權、博愛等價值理念,這些理念伴隨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被世界諸多國家所接受,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應該吸收這些理念的合理部分。這裡姑且不去討論這些理念所倡導的價值是不是具有普適性,而是要剝離掉附著在這些價值之上的政治意識形態因素,吸收其合理的部分。對於當下的中國,當自由、平等、民主、人權作為話語出現時,人們只是在抽象的意義上接受它們,這些價值所描繪的圖景與中國人目前所擁有的現實之間存在距離,這正成了人們不加區分、詳察就熱情擁抱的原因。問題是這些價值要發揮作用總要落到實處,在貧富差距巨大的當今中國,落實這些價值時是要給誰自由、給誰民主?是形式的自由、民主還是實質的自由、民主?是要將它們當作價值懸設,在追求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承認它們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還是要激進地立竿見影的要求兌現?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賦予上述價值的具體含義就不同,這種不同正是判定不同的政治價值立場的根據所在。
能夠為中國國家理念的調整提供知識和實踐借鑒的不僅僅是西方發達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優秀文化也能為之提供營養。加拿大傳播學教授趙月枝所主張的“向東看,往南走”和“南方認識論”正是此意。以其他發展中國家為參照的“南方認識論”,是在理論上跳出“西方中心論”的嘗試,是一個嶄新范式下的全球視野。
總之,國家理念是國家形象的表征,它不僅內含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更是一個國家政治價值觀的理論表述。完善、清晰的國家理念是一個國家對外宣傳和表達的重要武器。中國要想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上准確地表達自身,一個完整的國家理念的表述是不可或缺的。這是打破西方普遍話語的有力武器。有了完整、完善的國家理念,中國才不至於成為西方自由民主普遍性話語中的“特殊”、“局部”。擁有了完善清晰的國家理念,就是以自身的歷史為基礎獲得了價值世界的自我主張,獲得了國家和民族的主體性,而這是超越西方所劃定的“普遍”與“特殊”的第一步。隻有如此,才不至於在西方所劃定的“特殊”領域裡打轉,才具有跳出“特殊”、走向普遍的可能性。
[本文為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與策略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准號:11&ZD075)]
參考文獻:
[1]李彥冰,荊學民.國家形象傳播研究的幾個問題[J].國際新聞界,201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3]王新生.市民社會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157.
[4]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5]張維迎.市場制度最道德[N].南方周末,2011-07-14.
(作者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講師,傳播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