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謠言的傳播學分析與科學輿論引導【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0月下

健康謠言的傳播學分析與科學輿論引導【2】

王麗娜

2012年11月27日13:39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健康謠言的“群體模仿”效應與網絡新媒體的“匿名性”

在健康謠言的傳播過程中,“群體模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在人們面對突發或災難性事件時,每個人都希望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將其作為最安全的選擇,這時最本能的反應莫過於模仿周圍人的行為,於是便出現了“群體模仿”。

搶購碘鹽的事件,可謂“群體模仿”效應的典型代表。這一事件因一則謠言而起——“日本福島泄漏核放射有害物質將污染臨海海域,海鹽受核污染將無法提取食用,吃碘鹽有助於防核輻射”。2011年3月15日起,浙江、江蘇等地開始出現搶購碘鹽現象,搶購風潮很快波及全國范圍,引發了廣泛的社會恐慌和公共危機。可以確信的是,搶購人潮中,可能確實有些人擔心核輻射因而買鹽,但有更多的人恐怕只是隨大流。從個體的不安(看到“鹽架空了”),到群體的不安(“信息的傳播”),再到集體行動的生成(全國都開始“搶鹽”),這個過程僅僅隻有幾天。寧可信其有的從眾心理(跟風搶購)和法不責眾(大家都在傳播消息)的心理都體現在“謠鹽”事件中。

另外,一些健康謠言之所以快速傳播,造成巨大影響,網絡新媒體的“匿名性”就是幕后原因。2011年11月,有人在網絡和手機短信中傳播一條信息:新疆籍艾滋病人通過滴血食物傳播病毒,多人感染艾滋病。此信息一度引發民眾恐慌。對此,衛生部發表聲明稱,這一信息純屬謠言。傳播學研究者發現,一些在街頭進行破壞性騷亂的人並不是劣跡斑斑的壞分子,相反他們多是平時循規蹈矩的好人。他們之所以做出越軌舉動,是因為集合行為使他們淹沒在人群中,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姓名和身份,處於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這種狀態使他們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我約束能力,在一種“法不責眾”心理的驅使下,做出種種宣泄原始本能沖動的舉動。網絡新媒體正好符合這種“匿名”狀態,“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於是在“是中國人就轉”之類激情話語的刺激下,瘋狂地傳播謠言。但是,這種傳謠行為已經危及社會穩定,“滴血食物傳播艾滋病”事件經公安部門調查,多名網民受到治安處罰。

媒體強化議程設置能力,堅持科學輿論導向

要抑制、平息謠言,應該先研究謠言發生的特點。美國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認為,謠言的發生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社會環境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第二,正規的傳播渠道(如大眾傳媒)不暢通或功能減弱。他給出一個謠言傳播公式:謠言的流通量(R)與問題的重要性(i)和涉及該問題的証據曖昧性(a)之乘積成正比,改寫為公式即為R=i×a(謠言的流通量=問題的重要性×証據的曖昧性)。[3]奧爾波特的這個謠言公式指出了謠言發生的兩個特點:一、謠言通常是圍繞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發生的﹔二、來自正式渠道的有証據的信息不足、狀況的曖昧性增加,會推動人們去通過“小道消息”來尋求信息。

明白了謠言傳播的特點,就有助於出台防范謠言傳播的應對措施。首先,注重官方信息發布制度的完善。互聯網是一個公開的、開放的信息輿論平台,社會輿論的走向是你爭我奪的,也是公開、透明的,正確的、科學的信息不去佔領,錯誤的、虛假的信息就會佔領。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部分政府和機構開設了微博,但在健康領域,由於信息龐蕪繁雜,官方辟謠往往滯后且難以兼顧各個層面。對此,官方機構應重視信息的定期發布,各個領域的專家應重視權威觀點的傳達,做到“謠言止於公開”、“謠言止於智者”。

其次,大眾媒體應強化議程設置能力,建立一支業務能力過硬的“把關人”隊伍,要“進行大量的信息擇取與剔除”,堅持科學的導向就是正確的導向。[4]科學的真諦就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元素,對於那些具有科學內涵的新聞事件來說,應該先弄懂科學,然后才能實事求是地把握真實性,不懂科學,甚至置科學於不顧,就不能保証真實性﹔“三貼近”要求記者貼近實際,對於那些具有科學內涵的新聞事件來說,貼近實際就是貼近科學﹔“走轉改”要求記者轉變作風,當記者面對那些具有科學內涵的新聞事件時,記者的工作作風就要轉變為重視科學、尊重科學。

參考文獻:

[1]網絡謠言害人害己 社會公眾勿信勿傳——近年來在社會上產生嚴重后果的十起網絡謠言案例[N].人民日報,2012-04-16.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Allport,Gordon W. The Psychology of Humor,Henry Holt,New York,1947,133—135.

[4]劉坤.對有關健康的偽科學的傳播學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0(10下).

(作者為貴州財經大學2011工商管理碩士、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健康報副主編)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