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健康謠言頻發,《人民日報》盤點十大網絡謠言,其中六個都屬於健康謠言。從傳播學角度研究健康謠言的產生和消弭就會發現,“沉默的螺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意見領袖的登場又使健康謠言往兩個方向發展:要麼放大謠言,要麼辨明真相。值得注意的是,“群體模仿”效應與網絡新媒體的“匿名性”對健康謠言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提出,為平息健康謠言的傳播,首先要完善官方信息發布制度,其次要強化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才能堅持科學輿論導向。
【關鍵詞】健康謠言﹔傳播學﹔輿論引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健康知識的需要越來越強烈,人人關心健康,卻又不懂科學,據中國科協調查,中國具有科學素養的人不足3%,於是造成健康謠言頻發。2012年4月16日,《人民日報》盤點十大網絡謠言,其中,一個屬於政治謠言(軍車進京),一個屬於經濟謠言(虛構國稅文件),兩個屬於社會謠言(地震,化工廠爆炸),其余六個都屬於健康謠言:1.橘子生虫﹔2.奶粉摻了皮革粉﹔3.為了防輻射而搶購碘鹽﹔4.毒針扎人﹔5.滴血食物傳播艾滋病﹔6.非典重來[1]。研究健康謠言的傳播學規律,制定針對健康謠言的科學輿論引導策略,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沉默的螺旋”決定著健康謠言的產生和消弭
謠言,為何多為健康謠言?因為人人關心健康,卻又不懂科學,所以才會聽信謠言、傳播謠言。在健康謠言的傳播過程中,“沉默的螺旋”發揮著決定性的影響。
德國傳播學者諾埃勒•諾依曼曾於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屬於“多數”或處於“優勢”時,便傾向於積極大膽地發表這種意見﹔當發覺自己的意見屬於“少數”或處於“劣勢”時,可能為防止被孤立而保持“沉默”。如此循環往復,便呈現出螺旋式意見格局:一方越來越強勢,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2]
2008年全國流傳的“橘子生虫不能吃”的謠言,就是“沉默的螺旋”在起作用。謠言的起源竟是一則新聞報道:2008年10月4日,成都某媒體報道了“廣元暴發大實蠅疫情,萬噸柑橘長蛆被深埋”的新聞。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某橘園,記者發現橘子外表好好的,但撕開緋紅的橘肉,立即看到兩條比米粒長的白白的蛆虫爬了出來……很快,“橘子生虫”說逐漸在坊間流傳,“告訴家人和同事朋友暫時別吃橘子,今年四川廣元的橘子在剝了皮后發現小蛆狀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還撒了石灰……”這樣一則信息在市民的手機短信、QQ、網絡論壇間迅速流傳。
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大眾媒體公開報道,而且,隨著新媒體的強勢發展,如手機短信、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全新的媒介形式,讓信息的流通呈幾何級數爆發,公眾接收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交互作用,健康謠言就像漣漪一樣擴散開來。於是,“橘子生虫不能吃”的謠言成了“多數”和“優勢”信息,質疑的一方處於劣勢地位,成了少數派,慢慢保持“沉默”。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健康類專業報,《大河健康報》2008年10月29日在頭版“健康話題”欄目以《橘子生虫、香蕉得病,不足怪》為題深入解析:2008年“橘子生虫不能吃”的謠言,與2007年媒體報道香蕉生病導致香蕉滯銷如出一轍。實際上,生虫(大實蠅幼虫)的橘子很快就會爛掉,經過幾千裡長途販運的橘子,外觀還是好好的,說明沒生虫,但吃無妨﹔生病(枯萎病)的植株不結香蕉,那麼市場上的香蕉,無疑都是無病植株結的香蕉,但吃無妨。
由於官方辟謠,再加上媒體科學報道,科學知識逐漸佔據上風,成了“多數”和“優勢”信息,而“橘子生虫不能吃”的謠言成了少數派,慢慢保持“沉默”,這依然是“沉默的螺旋”在起作用。
無知的“意見領袖”放大謠言,專業的“意見領袖”辨明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在“沉默的螺旋”影響謠言的過程中,起初會形成謠言傳播的“輿論漩渦”,隨著謠言在群體中的進一步擴散,“意見領袖”的登場,直接引導著群體意見向某一端傾斜,並最終呈現出“排山倒海”般的雪崩現象。
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由於其作為社交媒體具有高度的互動傳播性,比之傳統媒體時代更加凸顯“意見領袖”的重要作用。微博中的“意見領袖”對輿論的形成可謂“呼風喚雨”。傳播學上的“二級傳播”理論認為,信息在普通大眾中的接受過程,實際上經歷了“意見領袖”的中介。“意見領袖”在各自領域裡優於一般大眾的“專業或強勢”使得大眾成為追隨者。
大部分意見領袖發揮著正面引導作用,他們針對某一領域的熱門事件、熱點新聞或觀點發表真知灼見,並與粉絲網民和大眾媒體形成良性互動,粉絲網民的轉發和評論往往又形成新的補充觀點,大眾媒體以意見領袖及其粉絲的觀點為信源,再進行報道,已經成為新聞報道常態。可以說,意見領袖已經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佔有重要的地位。面對謠言和流言,代表正確輿論方向的意見領袖起到了辨明真相、撥亂反正的作用,是真正的“謠言止於智者”。果殼網科普作家“雲無心”是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他自稱“在實驗室裡研究做飯”,在網上、媒體上介紹“吃的真相”,已成為食品營養領域的意見領袖,成了不少媒體的專欄作家,不經意間,他被推到了“食品辟謠專家”的位置。“雲無心”走紅,源自他廣受歡迎的科普文章,他總是在科普文章中回應社會熱點話題,且一語中的、直逼真相:螺旋藻被商家鼓吹成包治百病的營養保健品,實際上,螺旋藻隻能算一種營養價值不錯的野菜,商家所宣傳的“減肥”、“抗癌”、“防輻射”等諸多功效均不被權威機構認可,指望每天吃幾克螺旋藻制品來治病健體,根本不靠譜……2011年4月,牛肉膏被媒體曝光。這是一種膏狀的香精,具有牛肉香味,涂抹在豬肉上,豬肉就可冒充牛肉。記者曝光說牛肉膏與瘦肉精朋比為奸,瘦肉精只是把豬的肥肉變成瘦肉,而牛肉膏會把豬肉變成牛肉,比瘦肉精還邪乎。“雲無心”立即撰寫科普文章介紹,其實這是食品化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在這個研究領域,食品中的氨基酸與糖在加熱后發生反應,產生無數種香味,生成無數種香精,牛肉膏就是其中一種。這樣的香精是合法的,也是無害的,而且是有益的,在發達國家很普遍,在我國才興起。可見,牛肉膏無罪,有罪的是利用它“挂牛頭賣豬肉”的不良商販,這種行為屬於食品欺詐。這樣的意見領袖的聲音,及時澄清了謠言,化解了公眾恐慌。還有少數意見領袖起到了反面作用。這些意見領袖或是明星名人,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僅憑一腔熱情,聽風就是雨,容易被不實信息誤導。例如,日本大地震引發核泄漏事故后,社會上流傳核泄漏污染海鹽、碘鹽可防核輻射等不實信息,一名擁有200多萬名粉絲的藝人在微博上號召大家“多吃含碘食物”,對搶鹽風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還有一些意見領袖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卻跨專業針對別的領域發表觀點,往往失之偏頗,誤導公眾。最近,一名心理專家在電視節目中稱,炒菜要在出鍋之前再放鹽,如果放鹽早了,鹽(氯化鈉)中的氯都揮發出去了,隻剩下鈉。果殼網的解釋批駁了心理專家的錯誤觀點:如果氯揮發,你會看到一股黃綠色的煙霧﹔如果鍋裡隻剩下金屬鈉,鈉遇水會爆炸。
面對網上熱點紛繁復雜、網絡新聞真偽難辨尤其是輿論引導呈現的“傳統媒體追著網絡走,網絡追著意見領袖走,意見領袖追著壞消息走”現象,意見領袖一定要加強自律,不傳謠不信謠,不偏聽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