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播學角度看政治謠言的危害及防治【4】--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上

從傳播學角度看政治謠言的危害及防治【4】

劉邦凡 劉瑩

2012年11月29日17:0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政治謠言的防治

(一)政府主動

第一,完善信息公開機制,增強政府話語影響力。政治謠言的盛行往往伴隨著對政府本身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源於政府以往的“表現”。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對政治事件的公開往往是具有選擇性的,這看似是一種有利於穩定的方式,但是卻在傷害了民眾知情權的同時,也使民眾對政府不信任的情緒慢慢積攢。政治謠言就是借助民眾的不信任情緒才得以大肆傳播的,這最終將會破壞政府所期盼的穩定。因此,政府要想在治理政治謠言中處於優勢地位,首先就應使民眾相信政府。信任源於真實,真實在於公開。政府隻有完善公開制度,成為政治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發布真實、准確信息的主體,久而久之民眾就能相信政府發布的信息,而對網絡等媒體發布的極具感染力的言論進行理性的判斷,而不是盲目相信。真實信息加之民眾信任,這樣政府第一時間公布的真相就會真的被民眾認為是真相,民眾就不會再被政治謠言所誤導,產生不健康的輿論。

第二,暢通信息交流渠道,適度放寬對媒體報道的監管。當民眾無法知曉政治事件的真實信息時,就會相信一些政治謠言。政府官方發言人的發言往往具有滯后性,因此政府也可以利用網絡加強與民眾的溝通,先於政治謠言給予民眾真實的信息。例如,建立完善的網絡政府發言人制度,在網絡上及時地發布網民們關心的重大政治信息,並不斷更新最新信息,以速度和真誠換取主動。在政府發布相關政治信息的同時,還可以並且應當邀請一些網民進行互動,及時回答網民們所提出的問題。隻有暢通政府與民眾的交流渠道,讓民眾對相關政治信息擁有全面、真實的了解,民意才能不受政治謠言的蠱惑。

同時,政府還應放寬對媒體報道的監管,讓媒體真正了解政治事件的真相,報道政治事件的全貌。這樣才能使媒體人向民眾傳播真實的信息。否則,對政治事件的不確定性致使媒體進行疑似性、可能性的報道,會嚴重影響報道的真實性,干擾民眾的判斷,甚至成為政治謠言傳播的助推者。

第三,完善相關立法,依法查實和懲處違法行為。面對政治謠言的傷害,以暴制暴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應該成為遭受政治謠言侵害時的首選。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政治謠言卻面臨著困境。面對出現在傳統領域中的政治謠言,政府可以輕而易舉地進行懲治,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的匿名性為政治謠言的制造和傳播提供了溫床。“隱形”的網絡也隱身了制造政治謠言者。當政治謠言的被傷害者想要追究實施傷害者責任時,卻猛然發現自己無從追究。面對如此困境,政府應當出面解決。似乎網絡實名制在很多人眼中是政府解決網絡傳播政治謠言的金鑰匙,但我認為事實並非如此。網絡實名制不僅使人們喪失了真實表達的最后地方,而且其是否真的有助於控制政治謠言的制造和傳播也令人懷疑。韓國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網絡實名制的國家之一,但是效果卻不令人樂觀,伴隨著網絡實名制,“身份証偽造器”等作弊軟件也應運而生,這種軟件可以偽造出通過身份驗証機制的韓國身份証號,從而可以用偽造的身份注冊,此類軟件的出現意味著“網絡實名制”近乎名存實亡。2011年8月,韓國政府鑒於網民個人信息被大量盜竊和泄露,決定採取分階段廢除網絡實名制的措施。因此,我認為對政治謠言的立法不僅應在源頭上,更應在過程上。

對政治謠言的治理,政府應該完善相關立法,懲治制造和惡意傳播政治謠言者。不僅如此,面對網絡上四起的政治謠言,政府還應懲治縱容政治謠言惡意傳播的網站。嚴厲的懲治,才能使政治謠言制造傳播者付出代價,其他妄想制造傳播者看到警示﹔嚴厲的懲治,才能迫使一些媒體、網站自律,主動屏蔽一些明顯的政治謠言。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