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戰略下廣電系統的“三網”破局【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上

“文化興國”戰略下廣電系統的“三網”破局【2】

徐海龍 王瀟琳

2012年12月03日11:1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廣電在三網融合中的競爭劣勢

當前,廣電佔據內容生產、播控權,同時自建雙向網絡,似乎已佔據競爭的主導地位,未來將分得最大蛋糕,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數據顯示,2011年廣電總收益為2895億元人民幣②,而2012年2月工信部發布的行業發展報告顯示電信的主營業務收入就達9880億元。對比數據清晰地體現出兩方的巨大差距。相比電信的3G轉型“困境”,廣電的NGB建設難度更大,其難點在於體制、資金以及市場基礎和經驗等幾個方面。

溫家寶總理在2011年第14期《求是》雜志上發表的《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中指出:“推進三網融合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體制問題是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雖然廣電系統具備一定的行政權力和內容優勢,但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雙重多級的分散管理體制造成資源整合非常困難。目前籌建的國家有線網絡公司進展緩慢,很大原因是各地廣電企業資產權屬復雜,國家廣電總局與省市政府的關系難以理順。同時一些地方廣電企業已經上市,或者和電信企業合作,客觀上又加劇了整合的難度。相比之下,電信的准備要比廣電充分得多。15年間,國家相關部委重組兩次,基本是以工信部為核心集中、垂直的管理體制。政企分開后,各級部門和企業被扔進市場經濟中重新鍛煉,到現在依然在不斷地拆分、合並、上市、融資、重組,相關的配套產業尤其是設備供應商更是競爭激烈。

內容播控作為廣電業獨一無二的優勢和資源,使得IPTV、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設和管理,成為廣電業在推動三網融合時的第一要務。然而,由於廣電在“電信化”上的過度“分神”,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設歷時一年多之后,仍停留在城市層面。2010年確定的12個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大多務虛多過務實,症結也正在於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廣電業面臨著重重嚴峻挑戰。

內容何在?——廣電的破局新路

耐人尋味的是,在三網融合的角力中,廣電和電信都一直強調播控和傳輸,但很少提及“內容產業”。如果從競斗迷局中抽身來看,節目內容的生產、創新未嘗不是峰回路轉的另一片天地。

如今的三網競爭類似於國內互聯網的初次高潮,平台搭建之后緊接著就是內容的重復和匱乏。“三網融合”意味著渠道和受眾的多元化、零散化和互動化,最終收益來源於受眾,而觀眾需要的是更多新穎的節目。三網融合形式下,受眾與媒體的接觸范圍將越來越廣、接觸時間越來越長、接觸渠道越來越多、互動體驗越來越強。[1]與其說“三網融合”對廣電有線網絡是特大利好,不如說真正利好的是內容產業。“三網融合”進程將像互聯網初期一樣由“渠道稀缺”轉為“內容稀缺”,內容的價值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試點方案》允許電信制作非時政類節目以外的廣播電視節目,這給我國內容產業帶來了強勁的發展動力,產業鏈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沖破壁壘參與內容產業競爭。包括央視的CNTV、湖南衛視的芒果網、浙江衛視的新藍網等網絡電視台,也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資金實力雄厚的電信企業,更不能忽視的是酷6、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網絡視頻行業經過了第一個五年發展,第二個五年各家視頻網站都將把重心放在“內容創造力”上,開始自制原創節目並對外輸出,而視頻網站紛紛進軍上游影視內容制作將成為必然。作為產業鏈上的內容提供商將充分利用網絡做分眾內容,逐步實現向虛擬數字電視運營商的轉變﹔同時,作為產業鏈中游的網絡運營商(如電信)也將在加快發展網絡的基礎上,逐漸進入內容市場,通過自制、購買甚至自辦頻道等方式增強內容實力,降低對內容提供商的依賴。

而面對當前行業的“合縱連橫”,廣電的內容創新與NGB網絡建設相比,卻顯得步履緩慢。人們長期以來的觀念是:廣播電視是國家資源,全國人民都看電視,也就是說全國觀眾都是“我”的。首先,這種觀念使得很多從業人員認為節目內容是“虛”的,有線網絡和播出平台才是“硬通貨”和“鐵飯碗”。在確保國家輿論導向和信息安全之外,這種意識也造成了全國各級電視台長期的僵化體制和“老大”作風,導致人浮於事、節目創新力不強、對外壓低節目收購價,甚至是公益與商業界限含混等現象﹔其次,廣電系統很多部門和人員自認為是最佳節目內容提供商,對民營電視公司、視頻網站乃至廣大網民提供的創意內容不夠重視,對全媒體內容產業的競爭意識不足。從國際文化產業競爭發展的大趨勢來看,科技曾經被認為是唯一的創新模式,現在在某些方面應讓步於創造性內容和創意。創意內容產業的鏈條是: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