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網融合”是國務院部署的推動國家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廣電和電信兩大系統在融合中始終存在著核心業務與利益的把控和開放的矛盾與爭議。事實上,如果站在國家“文化興國”和文化產業戰略的高度來審視廣電系統的網絡建設和渠道競爭行為所引發的社會爭議,分析其競爭優劣勢,則會發現發展創意內容產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三網融合﹔渠道﹔廣電﹔內容產業
“三網融合”對於推動國家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進一步拓展升級的戰略意義毋庸置疑。一方面,從2010年7月1日試點城市公布以來,一些地方的廣電和電信合資公司紛紛成立,但受阻的信息頻頻傳出:IPTV業務被叫停,融合試點方案遲遲未獲批准等等。兩年來,技術產品出了很多,但關乎“產業和企業融合”方面的實質性突破卻乏善可陳,試點進度已經落后於國務院的部署,如今有關這方面的信息似乎更加安靜。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在於雙方既不想失去自己的核心利益,又想分享對方的好處:廣電拿著內容播控權,電信拿著互聯網寬帶出口和IDC資源,同時全力發展光纖到戶。另一方面,電信不想淪為單純的“管道”,正在嘗試進行IPTV的節目制作,並聯合了視頻網站這樣的內容提供商。而廣電還想再分一杯“管道羹”,現正在緊鑼密鼓地投建下一代廣電網(NGB)。①
從國家通過的三網融合試點方案(第六稿)看,廣電系統拿到了內容管控權,並涉足部分電信業務,而電信主要負責內容的傳輸和分發。同時廣電系統還享受三年政策傾斜和改革緩沖期,來完成與電信的對接。這種“不對稱進入和開放”似乎讓廣電系統佔得先機,當時有媒體聲稱“大獲全勝”。事實上業界對於廣電利用壟斷管理權尋租的質疑從沒停止過,其對社會福利的負面效應已經引起政府的關注,未來國家宏觀政策是否仍像2010年那樣傾斜廣電很難預估。並且,以資金實力、市場化程度和經驗來看,廣電並不如電信。短短的三年試點期過后,電信在帶寬接入等方面搶佔優勢。關於這一點,廣電系統上上下下需有憂患意識和前瞻目光。如何從國家規劃、社會福利、用戶利益和自身優勢這四個方面找出一條新路,是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廣電在三網融合中的身份
自三網融合啟動以來,“權力尋租”一直伴隨著廣電系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屬性決定了廣電對三網融合的各類視聽內容行使審查、設限等職權的合理性。在2011年CCBN(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上,國家廣電總局領導強調,我國三網融合不能照搬其他國家模式,要保証IPTV和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台由廣電播出機構負責,確保文化、信息的安全。應該說,國家對傳媒內容的引導、監管和播控是極其必要的,但是從經濟學角度來討論,如果廣電部門以此來獲取“產業政策”的傾斜,則具備了一定的尋租色彩。三網融合試點方案曾允許電信可以從事除時政類之外的一些內容制作,但IPTV被以“嚴重影響了國家網絡信息安全”為由叫停,各電視台也被要求停播互聯網電視廣告。如此行使國家賦予的審查職能和播控權力,難免引發不公平競爭的爭議。在技術方面,廣電確定CMMB為行業標准並直接開展大范圍試點業務,拒絕承認電信的TMMB標准,並禁止其進入市場。
目前手機電視、網絡電視台、IPTV、互聯網電視等主流業務的牌照發放權和許可規則制定均掌握在國家廣電總局手中,“內容+牌照”這一捆綁稀缺資源的權力分配者和尋租空間由此產生。從牌照發放對象來看,基本限定為廣電系企業,電信、互聯網、家電廠商等尋租對手被完全排除在市場之外,或者淪落為下一級牌照承租方。提供內容服務的民營視頻網站被徹底排除在互聯網電視業務之外。同時,家電廠商被迫退出內容平台建設(比如“酷開網”被關閉),轉而租用廣電系統牌照方的平台。這就束縛了終端生產商的研發積極性,喪失了構建集終端、軟件系統、內容服務於一體的綜合產業鏈的機遇。
可以看出,如果廣電用非生產性活動來謀求更多的超額利潤和市場份額,那麼就帶有一定的尋租特征。從宏觀經濟學來看,尋租必定導致行業整體生產積極性和效率的下降。電信在建的下一代通信網NGN與NGB性質基本趨同,廣電的網絡建設基本可以判定為重復建設,必然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這不僅使傳統的電信業無所適從,也會導致網絡利用率下降。若廣電業進行全面“電信化”,將可能把電信業的傳統市場引入惡性競爭,競爭的形式很可能是兩敗俱傷的價格戰。在這一領域的“戀戰”,必然會分流雙方在三網融合其他領域的各項投入,最終延緩三網融合的進程。從我國“三網合一”概念第一次提出至今已經有十多年,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博弈使得用戶遲遲享受不到質優價廉的內容產品和服務,最終將導致社會福利的大量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