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上

淺析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3】

付丁丁

2012年12月03日11:16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謠言傳播的應對之策

受眾群體在謠言的傳播中有眾多的獨特心理,這種獨特心理的形成受到了眾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要想消解謠言,或者正確地引導謠言,我們就要針對受眾群體的特點想出應對之策。

受眾群體的“水桶效應”。我們把對謠言的消解寄希望於“智者”,總希望“謠言止於智者”,但其實謠言的消解恰恰取決於所謂的“愚者”。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曾提出過“水桶效應”,指的是一隻水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即無論這隻水桶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8]所以在謠言的消解中,我們要考慮到受眾群體中誰是那塊最短的“木板”,然后才能有的放矢。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受眾群體中的“數字鴻溝”越來越大,一些人尤其是經濟能力不好、受教育水平低的人,對於現在的信息尤其是網絡信息接觸不到,更多地依賴大眾媒體和人際交往,信息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最容易變形走樣,這就為謠言的滋生和擴大提供了土壤。

所以提高受眾群體中弱勢群體的素養,尤其是對於信息的識別能力必須考慮進來,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使得貧富差距問題開始浮出水面,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中“文化改革”對於提高受眾群體的整體水平有著重大的意義。

受眾群體的文化基因。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9]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要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祖先崇拜的民族信仰流淌在民族的血液中,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從對下一代的教育到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平台傳播都要有所選擇。勒龐說:“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保留過去的制度,同時又用不易察覺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改進。”[2]所以應慢慢地對於神靈崇拜進行辯証的傳播,以正確引導受眾群體。

受眾群體的“拐點”傳播。所謂“拐點”是原始高等數學中的一個概念,在生活中,拐點多用來說明某種情形持續上升一段時間后開始下降或回落。[10]謠言的傳播必須有受眾,而謠言發展成為社會謠言就必須擁有受眾群體,想要控制謠言的傳播,就必須找到謠言在受眾群體中傳播的“拐點”,或者說謠言受眾群體中的關鍵人,從這些人中、從這些關鍵節點上發現並培養“觀點”。更確切地說,就是把受謠群體中的意見領袖發展成為傳播網中的“拐點人”。

隨著新型媒介的出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呈現網狀式,在蜘蛛網中存在關鍵節點。要想控制謠言的走向,我們可以使一些人成為“拐點人”。每個謠言的傳播都有其生命周期,我們可以在謠言的不同發展期找出“拐點”或者有針對性地培養,這樣謠言的曲線跟著“拐點”發展、壯大或者消失、逆轉。

受眾群體的形象思考。經過藝術化處理之后的詞語有著神奇的力量,既能掀起群體心中的驚濤駭浪,也能平息風暴。詞語的威力與其喚醒的形象有關,但未必是真實的含義。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詞語比比皆是。我們若想用詞語的手段來影響受眾群體,就必須搞清楚這個時代群體賦予謠言的含義和形象。

謠言的含義由最初的中性詞匯,已經發展成為“沒有事實根據的信息”,所以針對受眾群體對於詞語的形象思考,我們可以改變某些詞語的名稱,譬如在報道中盡量少用“謠言”這個詞匯。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曾說過,執政府和帝國的具體工作就是用新的名稱把大多數過去的制度重新包裝起來。在謠言的控制中,我們可以批判性地借鑒。

結 語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謠言就像車輪碾過之后的塵埃經久不息。沒有人,就沒有謠言﹔沒有群體,就沒有謠言。受眾群體在謠言的傳播鏈條中佔有重要的一環,受眾群體心理簡單而又復雜,一個謠言的消散伴隨而起的是另一個謠言的興起。時間沒有消解謠言,謠言的傳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受眾群體心理的理解和行動。

最后用狄更斯的名言來結束吧:“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胡海涵.從“謠鹽風波”看社會謠言的生成機制[J].河南大學學報,2007,52(2):63-67.

[2]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夏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

[3]網易新聞.河北傳“廟宇收童子”謠言 居民放鞭炮辟邪[EB/OL].http://news.163.com/12/0604/08/8352N8QB00011229.html.

[4]奧爾波特,等.謠言心理學[M].劉水平,等,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5]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6]桑斯坦.謠言[M].張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7]百度百科.謠言[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0810.htm.

[8]百度百科.水桶效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735.htm.

[9]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1-10-26).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018030.html.

[10]百度百科.拐點[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90122.htm.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