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上

淺析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

付丁丁

2012年12月03日11:16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卡普費雷說:“謠言是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媒介。”謠言這個媒介正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隱患,對謠言的傳播學研究日益增多。謠言傳播必須要有人,所以受眾心理研究就頗為重要,而在以往的研究中並沒有看到受眾個人與受眾群體的心理特征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本文以河北“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黃桃辟邪謠言為例,著重分析了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和影響受眾群體心理的因素並提出了謠言控制的對策。

【關鍵詞】謠言﹔受眾群體心理﹔影響因素﹔對策

引言

謠言,這個最古老的傳媒,自古以來便生生不息,作為一個中性詞匯,卻在現在社會中使人們談謠色變,無形中“謠言”成為一個貶義的詞匯。新技術出現后,謠言的傳播搭上了順風車,影響范圍更廣。我們在每次謠言過后都痛恨不已,想要消滅謠言,然而卻屢禁不止。謠言的傳播中離不開人——造謠者、傳謠者、受謠者的參與。古語講“謠言止於智者”,現在社會人們受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為何謠言仍然像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我們回歸到心理學上,這個困擾我們的問題就渙然冰釋:群體心理與理性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

文獻綜述

謠言幾乎與人類的歷史同步,自先秦時代秦始皇就為“亡秦者,胡也”所困惑,時至今日,謠言的困惑也不斷,如“謠鹽風波”“神收童男童女”“2012年世界末日”。所以卡普費雷把謠言稱作世界上最古老的傳媒。首先對謠言進行系統研究的是美國人,二戰期間西方研究小組對於各種謠言對部隊和人民士氣的作用產生了興趣,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考察。目前,關於謠言比較完整的著作有卡普費雷的《謠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漢斯-約阿希姆•諾依包爾的《謠言女神》(中信出版社,2004年)、奧爾波特等的《謠言心理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弗朗索瓦絲•莫真的《黑寡婦——謠言的示意及傳播》(商務印書館,1999年)、江萬秀等的《謠言透視》(群眾出版社,1991年)、陳雪屏的《謠言的心理》(商務印書館,1939年)等。[1]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謠言的影響力和破壞力與日俱增,開始成為社會的一大隱患,於是,謠言開始為人們廣泛關注。傳播學領域對於謠言的研究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於謠言傳播整體的研究如《謠言的形成及傳播》﹔2.謠言的成因及控制研究,眾多學者對於如何消除或者減少謠言進行了探討﹔3.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新技術的出現尤其是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網絡謠言成為研究的重點,如網絡謠言的特點和傳播形式,網絡謠言的應對策略﹔4.謠言帶來的影響,主要是負面效應的研究﹔5.謠言傳播過程中的受眾心理。

受眾包括單個受眾和受眾群體,法國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認為“群體心理有著與理性個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為了找到謠言的消解策略,作為謠言傳播中不可或缺的受眾研究就顯得頗為重要,謠言的滋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眾的需要。在眾多關於謠言傳播中的受眾心理研究中,人們並沒有專門對受眾群體進行研究,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一個群體的表現,是該群體構成要素的總和或是他們的平均值。事實是,群體表現的實際情況正如幾種化學元素化學反應后形成的新物質一樣,氫氣H2和氧氣O2化合后形成水H2O,水的特性和氫氣、氧氣的屬性並不完全相同。[2]謠言尤其是現在社會中的謠言,往往會影響很多人,所以要找出謠言為何層出不窮,降低謠言的危害,就必須意識到謠言傳播的受眾群體心理。如何消解謠言,基本上有三條對策:一是政府提高信息的公開度、透明度﹔二是要求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三是要求傳統媒體發揮本身的權威性、可靠性。但是總體來講,這三條對策比較寬泛,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可操作性有待於進一步提高。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揪出“病因”,從“人”上著眼。本文以2012年發生於河北地區的“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黃桃辟邪謠言為例,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來解析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

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表現

“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通過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2]所以這裡的群體並非指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的地理位置上的群體,而是指心理群體。“心理群體是一個不同品質的成員暫時組成的群體,一個心理群體表現出來的最驚人的特點如下:構成這個群體的人,無論人是誰,無論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區別,無論他的職業是什麼,也無論他的性別是男還是女,甚至智商是高還是低,隻要他們在同一個群體,他們就會擁有同一種情感取向——我們稱之為集體心理。”[2]

受眾群體的寧信心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千百年來植根於我們的民族性格和傳統中,2012年河北多地因“神收童男童女”謠言放鞭炮吃黃桃“辟邪”,在新中國成立63年的時光中“提倡科學,破除迷信”,尤其是科學已經深入人心的今天,“神收童男童女”這種荒唐無稽的謠言卻從5月30日左右從滄州傳出,並在幾天內席卷衡水、廊坊、保定等多地。研究關於此事的報道發現群體呈現寧信心理,如保定市高碑店的李女士說:“我本來不信這些謠言,但看到大家都在這麼做,也就跟著做了,主要是為了孩子,圖個心安。”[3]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對謠言的強度給過一個公式R(Rumors)=I(Importance)×A(Ambiguity),即謠言=事件重要性×信息模糊性。用語言表達就是:流行謠言傳播廣度隨其對相關人員的重要性乘以該主題証據的含糊性的變化而變化。[4]河北“神收童男童女”謠言放鞭炮吃黃桃辟邪能夠流行多地,關鍵因素是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流淌在血液中,符合謠言產生的一個基本條件,與傳謠者和受謠者有重要的密切相關﹔分析報道發現本謠言至少有八個不同的版本,但核心都是廟和塔如何之類的消息,到底是廟還是塔,地區及信息本身具有模糊性,符合謠言傳播的第二個條件。

受眾群體的從眾心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是我們常用來強調大眾在智力上佔據的優勢,在謠言的傳播中,任何單個的人都比群眾更聰明。我們多數人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鬼神,分析中可以發現,“很多村民都告訴記者,‘也不是真信,看到別人都放炮,也就跟著放了,圖個心安,對我們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從中可以看到作為單個的人是不相信“神收童男童女的”,但當個人成為受謠者群體中的一員時,就極易因情緒傳染而從眾。群體極易受感性的、本能的情緒傳染,理智的、冷靜的情緒就難以發揮作用。5月30日左右河間市藥王廟倒塌謠言后,河間王的微博和官方網站進行了辟謠,6月2日河北公安網的官方微博也進行了辟謠,盡管如此,非理性力量主宰著受謠群體,“神收童男童女”這種迷信的、感性的謠言使我們盲從、跟風。

受眾群體的接受暗示心理。接受暗示心理是指受眾在無壓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某種意圖隱藏其中的新聞報道影響的一種心理現象。[5]古斯塔夫•勒龐認為,群體的普遍特征之一是極易接受他人暗示。群體是用形象來思考的,形象的本身又會立刻建立起與它毫無關系的一系列形象。劉先生本沒有孩子,但“看大家都在放鞭炮,放了也沒什麼壞處,心理踏實”。放不放鞭炮都無關緊要,家裡沒有小孩,所以沒有壓力,但是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就極易接受暗示。

受眾群體的恐慌心理。多米諾骨牌是一種用骨或塑料制成的長方形骨牌,將若干長方形的骨牌豎著排列成行或某種圖案,隻要碰到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會接二連三地倒下去。[5]大眾的心理和行為,猶如多米諾骨牌。任丘市鄚州廟倒塌的謠言傳出后,鄚州鎮政府就通過手機短信方式辟謠,但河北多地仍然出現搶購罐頭的風波,鞭炮聲不斷擾亂正常生活。受眾的恐慌並沒有因為官方微博辟謠而停止。“神收童男童女”的謠言從任丘開始席卷衡水、廊坊、保定等多地,引起眾人的恐慌,恐慌心理在群體中迅速蔓延,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