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電視法制節目“故事化”敘事的傳播效果探析【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電視法制節目“故事化”敘事的傳播效果探析【2】

——以中央電視台《天網》欄目為例

劉晶晶

2012年12月10日15:4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故事化”敘事傳播存疑及涵化分析

據調查,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的播出量佔專題類節目的10%,收視率幾乎佔整個專題類節目的近19%。在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的高收視率的影響因素,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案例本身的吸引力。在收視率競爭和市場壓力的作用下,電視法制節目在題材選擇和處理上多選擇畫面可視性、現場感和紀實性強的刑偵類案件,並通過“故事化”的敘事手法賦予案件更多的的故事性,曲折性,懸念性,在某種程度上滿足或迎合部分觀眾的獵奇刺激心理,以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導致過多展示犯罪過程和細節而忽略價值導向的現象。特別表現在節目文本的“故事化”敘事上,若把握不好“故事”的度,很可能會引起電視法制節目制作上的不良趨勢——為追求高收視率而過多地進行“犯罪展示”,及其可能對觀眾產生不良影響。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從涵化理論的角度進行考量。

涵化理論曾在60—70年代主導了大眾傳播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關於電視對受眾所產生效果的一個很有影響的分析研究。格伯納在對其理論核心觀念的表述中指出,電視觀眾對於社會現實的看法和觀念,更接近電視所表述的符號現實,而並不是客觀現實。電視對受眾的影響也並非短期的,而是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盡管格伯納的觀點在發展中受到了很多批判和質疑,但是就電視對受眾產生的傳播效果來說,對於我們研究和反思電視法制節目的制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天網》欄目中更多時候是通過犯罪案例來說法、普法,犯罪新聞可以說是《天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其節目的由頭。選擇題材時多傾向於刑事、民事案件,對於煽情、色情、等具有刺激性的題材進行報道分析,而在對這些案件內容進行處理地的時候往往更加重視故事性,沖突性,過多地展示犯罪過程,對曲折復雜的案例進行詳細地描述,存在重事實而輕評論的現象。當然,作為法制節目,其中的犯罪新聞是具有服務性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其帶來的負面影響。觀眾通過法制節目看到更多曲折復雜的犯罪案例,刺激的畫面。那麼根據涵化理論,這樣就會引起以下的問題:案例不僅給受眾帶來一時的感官滿足,也會影響受眾對現實社會的判斷,電視為受眾構建了一個充滿犯罪的符號現實,受眾很可能將這些內容作為衡量家中或室外是否安全的標准。而這樣的觀點是會影響受眾的日常行為的。比如受眾對電視上播放的案例感到害怕,那麼他們可能會採取某種措施,保護自身和財產的安全。若受眾對電視播放的案件產生共鳴,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恐懼心理,若電視長期播放某一類型的犯罪案件,受眾則會認為此類案件頻發,從而引發受眾群體的恐慌心理。

大篇幅的“故事化”敘事,使《天網》的啟示與教化作用相對較弱,節目主要向受眾提供簡單的新聞事實,而沒有對新聞要素做出進一步的深化處理。其片尾對案件的評論十分簡短,受眾隻能從節目對案件的展示中,自己思考。但並不是所有的受眾都能夠認識到案件帶來的法律警示,對於部分受眾來說,長達40分鐘對案件的“故事化”講述,只是一場視聽盛宴。

法制節目的宗旨是普法,推動我國的法制建設,所以法制節目首先應當重視的法制內容是法律對權力的保護,其次才是對犯罪違法內容的揭示,如果本末倒置就會出現“犯罪展示”的現象,成為對犯罪行為的細節展示。電視法制節目應是具有一定的深度,最重要的不是講故事,而要對案例進行層層深入的剖析,將案件發生的背景闡釋清楚,把這些案件同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社會等聯系起來,挖掘法律背后的人性蛻變,挖掘人物犯罪行動的心理,用理性的思考尋找事件發生的症結。電視法制節目應當在案件敘述上把握好適當敘事與過分敘事的度。“故事化”敘事並不是提高收視率的唯一選擇,還應更加注重法學權威、專家的解讀和引導,肩負起電視法制節目引導社會主流意識和文化的責任。(作者: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劉謐.電視法制類專題節目文本制作淺析[J].當代傳播,2007(04).

[2]楊引琴.我國電視法制節目創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北大學,2008.

[3]楊瑞. 論電視法制節目中的“真實再現”[J]. 知識經濟, 2009,(08)

[4]於春生.電視法制節目“情景再現”運用尺度探析[J].東南傳播,2010(01).

[6]黃媛媛,劉蕾. 電視法制欄目故事化的透視與反思[J]. 現代視聽, 2009,(06) .

[7]胡智鋒. 電視法制節目三論[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3,(11).

[8]吳桂莉.論電視法制節目傳播過程的“雙重編碼”與“雙重解碼”[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04).

[9]張俊英. 電視法制節目敘事分析[D]. 東北師范大學, 2007 .

[10]丁婕.中國電視法制節目的涵化理論[J].山東視聽,2006(03).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