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電視法制節目“故事化”敘事的傳播效果探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電視法制節目“故事化”敘事的傳播效果探析

——以中央電視台《天網》欄目為例

劉晶晶

2012年12月10日15:4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近些年來, 電視法制類節目成為我國電視社教類節目中的重要部分,並在法制建設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為了迎合市場化競爭的要求,提高收視率,電視法制節目普遍採用故事化敘事方式。本文以中央電視台《天網》欄目為例,對《天網》欄目中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並應用涵化理論對電視法制節目的“故事化”敘事傳播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法制節目 故事化 敘事 傳播

1985年,東方電視台創辦《法律與道德》節目,標志電視法制節目以一種獨立的電視形態登上我國電視熒屏。電視法制節目以電視為載體,以社會生活與法制的密切聯系為切入點,利用電視的傳播、制作及表現手段,向受眾宣傳法律知識,在我國法治建設中承擔重要的責任。二十多年來,我國電視法制節目呈現日益繁榮的發展局面。截止到2007年,全國經廣電總局批准開辦的電視法制頻道有11家,法制欄目超過了240個。近些年來, 電視法制類節目已經成為電視社教類節目中的佼佼者,並在法制建設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為了迎合市場化競爭的要求,提高收視率,電視法制節目普遍採用故事化敘事方式。

本文將以專題類法制欄目《天網》為例,剖析電視法制欄目中普遍使用的“故事化”敘事方式,結合個案進行分析。不止於現象的解讀,筆者將從傳播學的角度深入分析“故事化”敘事的特征,運用涵化理論對其傳播帶來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天網》“故事化”的敘事特征

敘事的兩個基本元素就是故事和話語。故事就是指一系列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何謂話語?敘事學裡是這樣界定的:在一定意識形態基礎上進行交流和表達的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怎樣講故事,也就是指敘事手法。戲劇界有一句名言:“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沖突過程給受眾帶來的激烈和緊張感加之沖突結果的不確定性,讓受眾產生“繼續看下去”的欲望。這種沖突正是通過“故事化”敘事手段體現出來。目前,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的敘事風格基本以故事化為主。

2004年中央電視台成立“社會與法”頻道。《天網》作為一檔制作播出以記錄重大案偵破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欄目,於2004年底在“社會與法”頻道播出。播出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晚20:15,時長35-40分鐘左右,其節目宗旨是“記錄歷史名案大案”, 作為一檔紀實類公安節目,該欄目沒有設置主持人,隻有畫外音進行“內容提要”。整個節目的構造是,敘述部分佔整個節目的絕大部分,平均每期節目對案件的評論控制在2 分鐘左右,大多出現在片尾。《天網》對於典型案例的展示也主要是在故事化講述中實現。從原素材中抽取復雜的因果鏈條和邏輯關系,進行重新的組織,配以大量的旁白,並採用現場模擬、情景再現,用受眾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敘事邏輯,巧妙運用細節、懸念、沖突等因素結構成完整的探案故事,在故事化敘述中傳達編導的意識形態訴求。歸納《天網》中所慣用的細節點,主要有 (1)被害人衣物、犯罪嫌疑人作案工具等﹔(2)抓獲犯罪嫌疑人時的晃動或模糊畫面。(3)案發現場物件或地面的特寫鏡頭等。懸念設置主要有:旁白中大量使用疑問或反問句,“是否”“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等轉折語氣,“就在這時”“就當案件陷入困境時”。沖突主要通過人物關系、事件邏輯、情感渲染來表現。

在影像表達系統上,節目具有獨特的影像語言以及后期剪輯技術。如採用一些空鏡頭和蒙太奇手法。而在聲音表達系統上,也採用了當事人口述、旁白、同期聲、配樂等。這些都是“故事化”敘事的一部分。《天網》基本每一期節目都可以自成獨立的敘事系統,而系列片則可以像電視連續劇一樣連續幾期構成一個前后相承的敘事系列。如較經典的一期《神秘毒梟》,講述雲南警方破獲一個販毒組織的案件。節目將警方精密部署和深入調查的經過、大毒梟比爾莫阿色的犯罪經歷和最終成功抓獲幕后大毒梟的過程及細節有節奏地通過影像表達敘述出來。受眾可在觀看這樣令人驚心動魄的緝毒故事中,看到復雜的戲劇沖突。“情景再現”作為一種電視獨有的表現手段,在《天網》中被頻繁使用。如《天網》2009年8月的一期節目《沒有凶手的案件》中,講述一位老農的離奇死亡,在他所住屋內及屋邊的果林、土坡、池塘等地均發現了可疑線索,是自殺還是他殺不得而知。節目編導根據刑偵人員分析破案採用的現場還原,使用“情景再現”的方法向觀眾演示老農自殺的經過,以解決觀眾的疑問。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