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央視春晚中當代工人的媒介形象再現分析【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央視春晚中當代工人的媒介形象再現分析【3】

——以2007-2012年春晚中工人題材節目為例

檀彥杰

2012年12月10日16:1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工人媒介新形象:新城市人

近些年來,隨著農民工逐漸成為工人階級中的主體,大眾傳媒對於其的報道也越來越多。然而由於農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他們的出現改變了中國原油的社會秩序,引起人們在觀念、日常生活和社會關系上的不適和緊張。這種不適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中一個層面是城市的不適合緊張,比如說農民工對於城市交通、社會治安和市民就業的壓力急劇加大,從而導致一部分市政管理者與市民視農民工為“盲流”。 雖然城市建設和居民生活離不開數量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但農民工現今仍然受到城市各個方面的排擠,例如教育、住房等問題。於是,農民工成了城市的“邊緣群體”,較難融入城市的社會生活。這關系到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長遠上講,這一轉化是傳統農民脫胎換骨走向現代文明的過程,是推進社會歷史進步的過程,也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目標的過程。

根據零點研究咨詢集團《2011進城務工者生活狀況與消費文化研究》以及《新京報》的相關報道,可以了解到農民工的自我身份認同,轉而更趨向農民身份:農民工的歸屬感下降。2004年認為自己是城市一分子的比例為67.2%,2011年下降為57.9%。2011年的調查還發現,在農民工的身份認同上,認為自己是農村人的比例為68.5%,認為自己是城市人的比例是15.7%,認為既不是農村人又不是城裡人的比例更是佔到13.6%。

在倡導主流意識的春晚中,農民工加強自我身份認同感和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就成了春晚重點關注問題。

1、 從圖表5可以看出,在2007~2012年春晚中36個工人類節目中關於農民工的就有13個,幾乎佔到總數的一半。 

2、 在春晚農民工節目中,演員表現的農民工對於自我身份的定位是“新北京人”或“北京人”。例如2008年王寶強主演的小品《公交協奏曲》、歌曲《農民工之歌》中表達自己為“北京人”或“新北京人”,以及2011年小品《還錢》中農民工自稱“新北京人”等。反映了他們主體意識和自我認同感的加強,積極主動地去融入城市生活。

3、 制服化和職業多元化的農民工形象更具有規范性,並有利於消除人們對於農民工的偏見。根據圖表6可知,在農民工群體中,穿工作服和正裝的數據達到整體的一半多。從而春晚塑造的農民工形象更具有文明規范的特點。

而農民工的職業也趨於多樣化,這一特點在2007年歌舞類節目《進城》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現。在《進城》中,農民工從農村前往城市,並在融入到城市的各行各業裡,從清潔環衛、建筑工人到餐廳侍者、醫院護工,都有著農民工的身影。再比如說在2009年小品《吉祥三寶》中農民工從事保安、保姆工作,2012年小品《面試》中農民工應聘做搬運工人等。這些都不是傳統觀念裡農民工做建筑工人的職業。

農民工形象中職業的多樣化和規范化,對於大眾媒介曾經塑造的農民工負面形象有著更正作用。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