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網絡時代需要“看客”--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網絡時代需要“看客”

劉碩

2012年12月10日17:2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看客,我們並不陌生。他們是魯迅筆下那群冷漠、麻木的圍觀者,也是整個社會眾口一心批判的人。但是,隨著Web2.0 時代的到來,傳播方式由單向傳遞轉變為相互傳遞,隨即引起了筆者對網絡看客的重新定義。

一、什麼是網絡看客?

在人人玩轉微博、論壇等社交網絡的今天,看客已經不再是魯迅筆下“看熱鬧”但不參與的人,而是敢於發表意見,甚至充當意見領袖的一群人。

當某一社會事件發生后,他們投身於網絡這個虛擬卻爆發出極大能量的世界,通過電腦或手機鍵盤我手“敲”我心,迅速地在某一突發事件中佔據主導力量。大多數時候,他們不是時間的當事人或核心,但是,他們會以“看客”的角度,客觀地關注事態發展甚至做出評價。當然,看客不是一個人,也不是所有的看客都發表同一種意見。他們把自己的觀點、想法和建議以跟帖、轉發或評論的形式發表在網絡上,而網絡的低門檻則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不同的看法。大家可以針對某一意見進行討論,也可以單純針對事件各抒己見。

說到底,網絡看客是由上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公民新聞發展而來的。1998年,德拉吉博客網(drudgereport.com)率先向全世界揭露了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丑聞﹔2005年7月7日倫敦公共交通系統大爆炸,英國主流媒體當即獲得大量來自普通民眾的新聞圖片和錄像。而公民新聞真正擁有自己的身份是在2000年,韓國記者吳延鎬創辦了全球第一家公民新聞網站(ohmynews.com),成功地將“人人都是記者”的口號鑄成現實,並在韓國第十六次大選的時候成為盧武鉉的輿論陣地,直接影響韓國政治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普通人不再拘泥於“早上翻報紙、晚上看新聞”的傳統傳播形式,而是主動、自發地發現新聞。當這一點被淋漓盡致地表現於網絡時,網絡看客便應運而生了。

公民記者(非專業新聞人)通過私人攝錄、通訊設備和社交網絡,為廣大受眾撰寫並發布新聞內容,這些新聞往往是發生在人們身邊觸手可得的新鮮事,雖然無法與主流媒體報道的嚴肅新聞相媲美,但在網絡這個魚龍混雜、受眾龐大的世界裡,正逐漸站穩一席之地。

網絡看客,正是支持公民記者源源不斷發布新聞的后盾力量。他們轉發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以增加點擊量,而點擊量的上漲則直接影響到新聞報道的排名,排名高的自然會吸引更多的讀者。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